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2.
“兴之所至”专栏写了有一二年了吧?我的这个随笔专栏的名称,是受到张包子俊先生的启发。我很爱读解放前邮刊上他的文章,觉得其特点是不摆架子,信手拈来,行文自然。自从在《上海集邮》上开了这个专栏,有赖编辑部丁临渊先生的叮咛:他一个电话,说发稿日期到了,我就连夜把久积肚里的题目描到稿纸上。“爬格子”已成职业习惯,总算还能凑上编者的进度。这样,专栏对懒汉是一种约束和鞭策,如此而脑子能不生  相似文献   

3.
大连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王威先生的《读邮文草》引起我极大兴趣。《读邮文草》全书共分六辑,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各地(包括台湾)报刊上发表的集邮文章共132篇,其中包括邮识随笔(或称论文)108篇;文学作品24篇(含散文13篇、小说3篇、随笔2篇、短诗4首及通讯2篇),同时配有  相似文献   

4.
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稿”字邮票,记入了中国珍邮的史册。关于它在集邮界的面世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新四军老战士、集邮老人汤若泉先生。 汤老生于1919年,12岁开始集邮,最初集得宣统登极、中华邮政开办25年和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引起极大的兴趣,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他在1941年参加上海新光邮票会,为778号会员。与钟笑炉、马任全、王松麟等上海集邮家都有交往。钟先生向汤老寄赠《近代邮刊》,汤老请钟先生代购《斯科特邮票目录》,也为钟先生收集解放区邮票,两人交流邮识。互  相似文献   

5.
随着集邮的发展,沪上许多公开发行的报纸开设集邮专版。现按开办时间顺序作如下简要介绍。 《上海邮电报》“集邮世界” 1980年问世,逢周三出版,是上海开设集邮专版最早的报纸。刊于第4版,设新邮报道、集邮课堂、方寸论坛、欣赏与评析、港台之窗、封片戳等栏目。经常报道国内外(重点上海)集邮动态和专访,重视刊登引导集邮者正确集邮的文章。集邮课堂栏目刊登过多组邮识连载,颇受集邮者欢  相似文献   

6.
上海黄浦区集邮协会于7月13—15日在苏州西山举行基层秘书长邮识研讨暨《黄浦集邮》工作会议。与会40多人,市邮协邵林、张乐民等应邀出席并讲话。"集邮旅游"活动,是黄浦邮协的一大创造,20年来坚持不懈。这次邮识研讨着重对苏州园林邮票,以及邮票上的苏州事物进行交流。叶清良、陈金洋谈及苏州四大园林邮票设计者  相似文献   

7.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7,(6):6-6
论文选刊近数年来,上海集邮节的学术研究成分越来越高,有的研讨会打印论文,甚至事先装订成册,如今年化工邮协分会场的《文献集邮研究文集》,有的虽然没有打印全文,只在会上宣读,但学术水平也很了得,如本期选刊的《松江府驿站和递铺考》和《中文集邮网站的现状》。前者是松江区邮协和华东师大邮协合办“松江邮政史研讨会”的论文之一,后者是赵涌  相似文献   

8.
我从年轻时就喜欢邮票,但真正开始集邮到现在也就20多年,开始我只重收集邮票,而不重邮识,也就走了不少的弯路,交了学费不说,还真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集邮。这些年集邮的体会告诉我,结交一些邮友对集邮很有益处,例如我自从认识张振声以后,在他的帮  相似文献   

9.
日前读《集邮博览》2003年第4期陈言先生的《另外一种玩法》一文,很受启发。文中陈先生谈到“集邮是一种游戏,每个人各有自己的‘玩’法,有的组集,有的则喜欢收藏……在玩中找乐。”笔者亦有同感。近年来收集“趣味邮票”的人多了起来,各邮  相似文献   

10.
《集邮博览》金卡集邮专号中刊出的“江西企业金卡概览”、“我国金卡集邮组织及邮刊的概况”和“企业金卡文献一览”这三篇文章我均仔细读了好几遍,增识不少。但是,我国“地大物博”,稍有遗漏或差错在所难免,因此作一补充和修正,以求完美。  相似文献   

11.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日期较早见于其第一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其中称“终于在1982年1月30日成立了”。此前,在《集邮》、《上海集邮》等专业邮刊上却只字未提。  相似文献   

13.
有集邮朋友问我:“一本好的集邮图书有什么特点?”我认为,所谓“好”,就是“开卷有益”,读者喜欢看。这就必须做到:邮识丰富,见解新鲜;图文并茂,文笔活泼;富于启迪,指导性强。他请我举例说明,我不假思索马上回答:“您不妨先读一读周治华先生所著的《世界生肖邮票精品》系列丛书吧。”  相似文献   

14.
《上海集邮》创始时,用名《上海市集邮协会会刊》。创刊伊始的前几期,大都是会务的消息和报道。由于是“内部发行”,又都供给会员或会友,因此篇幅不多,各类章的发表也受到篇幅上的限制。我集邮凡五十年余年,由于邮票的品种繁多,图案各异,色泽又不同,我对邮票产生兴趣由此而起,因此对各种邮票的设计情有独钟。80年代初,我作为市邮协的早期会员之一,有幸得到《会刊》,于是抱着一试的心情,写了一篇评赏新邮的稿子寄到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上海集邮》“槌声响处”是我喜闻乐见的一个栏目,2006年首刊以来,到2012年7月已出满70期。跟踪邮品拍卖亮点、实时报道市场行情、解读珍品背景源流,图文并茂、忠人邮识。个中细节令人回味,引申解读,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6.
郑钢 《上海集邮》2003,(4):32-34,31
所学所用作选题 我从小就喜欢上了集邮,读高三时,被选为当地邮协理事,更激发了自己的集邮兴趣。可每次邮展,我为自己拿不出一部像样的展品而苦恼,尽管组编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祖国风光》、《哺乳动物》等专集,但它们并不具有竞赛的实力。 新的组集构想是在上海生活的几年中形成的。因  相似文献   

17.
乙酉年,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菜花金黄的日子,郭老自贵阳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作《郭润康集邮日记》,真乃喜出望外,如春风吹拂送来邮书芳香。这本书是郭老继《集邮传真》、《郭润康集邮文选》一、二卷之后的第四部集邮专著。《郭润康集邮日记》是从2003年3月23 日至2003年12月31日,以日记体裁所写的集邮文章,共26篇,28万字。目录以写作时间为序。为方便查阅,内容又分:心系“非典”、邮苑新枝、邮海泛论、邮缘邮谊、释疑解惑、封片戳卡、偶拾随笔、票品评介、邮会邮刊、邮旅记事10个专题。篇篇生动朴实的集邮日记均由短文组成,邮识丰富多彩,文理精湛动人,通俗流畅易懂,紧随邮事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集邮作“大文章”,以集邮阐发哲理,以集邮指点人生,以集邮愉悦生活……  相似文献   

18.
壬辰伊始读刊忙。赏华章,品诗行。邮外邮中,无处不邮香。“人物”芳容虽不识,如面对,遇师良。《集邮博览》醉心肠。“乐园”徜,“百科”相。即使无缘,“戳趣”诱“收藏”。读到津津邮味处,虽夜半,不着床。  相似文献   

19.
我很喜欢读旅美邮人戴定国先生的集邮文章,他总以第一时间把大洋彼岸的邮政、邮票发行以及集邮动态等信息,呈奉给国内集邮者,令人拓阔视野,有所启迪。 戴先生的美国航讯36《从佳邮评选看审美取向》(总3440-3441  相似文献   

20.
《中国集邮》2000,(7):7-7
《中国集邮》的“集邮茶座”栏目很受邮人欢迎,但是总是在一个地方办有缺陷,似乎也应当有各地的邮友们加盟,才能体现邮友俱乐部的广泛性、参与性。由江西邮协的王洪新建议,并经《中国集邮》特邀,请了几位江西邮人也来品品“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