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先秦两汉文献中载录了形形色色的侠客义士,在此后的历代史籍中均未有此类人物的记载.自汉以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侠客形象,唐代文人更有意识地创作了侠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极富正义感的侠客形象.与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侠客义士相比,唐人侠义小说中的侠客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出身更为多样;更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之气;其中出现了众多的侠女形象.  相似文献   

2.
侠客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明代徽州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侠客文学体裁作品出现了创作高潮.这其中,安徽小说家潘之恒创作的笔记体小说《亘史》中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颇具特色的侠客形象。而那些女性侠客,更是以非凡的身手,细腻的情感,在传记文学史上为女性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唐代之前文史作品中的侠客只有侠义行为,而没有表现出高强武功,因而他们行侠仗义时常常不能自保。而唐代小说中的侠客却有着极为高强的武功,他们既能游刃有余地行侠仗义,又能够全身而退。由此,侠客演变成了武侠,对后世武侠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小说中侠客拥有高强的武功,除了小说家有意识地虚构外,还与唐代社会尚武的风气及武术与宗教的广泛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4.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记侠,塑造了一批侠客的形象.《搜神记》在侠客形象的身份(社会的与性别的)、行侠主题和行侠处所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特色.《搜神记》中的侠客形象对于研究六朝志怪和后代的侠义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豪侠小说的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中期是唐豪侠小说的繁荣时期,表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唐豪侠小说的内容丰富,大致可分四类;宣扬侠义精神,歌颂侠客行侠仗义之举;展现侠客在政治斗争中的风彩;写复仇主题;展示侠客神奇武功和神秘的法术,唐豪侠小说产生的社会化背景较为复杂,唐代任侠风气的高涨、佛道二教的兴盛、中晚唐社会的动荡、人的“作意好奇”是其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徐小明 《文教资料》2014,(16):16-17
侠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黄天霸是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中最主要的侠客形象,黄天霸的处事方式不仅呈现了道义主旨.还显示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三侠五义》是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晚清侠义文学的重要对象。从《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入手,在回溯侠客文学历史的基础之上结合晚清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从侠客的道德类型差异性方面把握《三侠五义》中侠客的群体特征。《三侠五义》中独特的侠客形象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利弊得失也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悠久的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我们的学生定能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味。中国古代侠客起源很早。从史料里  相似文献   

9.
<红色康乃馨>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小说,它塑造了几位生动而丰富的律师形象.这些律师崇尚义(包括社会正义和朋友之义)且武艺高强(即聪明,运用法律娴熟),犹如古代社会里的侠客,体现了中国滋生于远古神话的侠客情结.侠客情结寄托着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呼唤,反映了人们对惩治邪恶的要求和快感.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中的张铁臂是一个著名的伪侠客,貌似行侠仗义,实则贪财好利,其创作目的是讽刺崇尚虚名的被骗者。金庸在其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也创作了一个伪侠客——裘千丈,其创作目的则是讽刺伪侠客本身。在伪侠客形象的塑造上,《儒林外史》对此前作品继承较多,而金庸则有很大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侠客”观念源远流长,而作为艺术形象却是在唐人小说中真正成熟起来的。本文描述了这一形象的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侠客形象。其中,女侠是不容忽视的一类群体。唐人小说中的女侠不仅类型多样、个性鲜明,而且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唐传奇中的女侠书写体现了女性思想的觉醒,渗透了佛道两教思想,折射了中晚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3.
侠客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是侠客精神的载体。司马迁《史记》中描写了众多的侠客形象,在我国的侠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侠客们快意恩仇的性格特征和潇洒磊落的行事方式,与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盛行的养士风气有关,也是司马迁自身的性格和遭遇的隐现。《史记》对侠客形象的塑造,对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的性格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对作品的文化风貌的刻意追求也好,还是固有的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也罢,文化走进新时期文学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于是乎,一大批文化小说赫然立于文坛.汪曾祺小说亦在此列.汪曾祺小说中的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在他的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并从而形成了其作品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本文仅对其小说中的儒道佛的表现、意义及其成因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发掘这座艺术的宝藏.  相似文献   

15.
侠来自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是具有特殊气质的社会人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侠曾经对政治、社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影响所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以侠客为题材的作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不乏以侠为题材的作品.这些描写侠的作品不仅在武侠传统上与以往的侠文化有着很深的继承关系,而且因时代的改变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反映了人们对"侠客"的崇尚,二者具有许多共同点,如:这两种文学中的"侠客"都是重侠义,也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形象。二者也具有许多不同点,虽然两种文学中都有对"侠客"武功的描写,但这两种的描写却是不同的。而且,"侠客"的价值观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就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个"侠客"形象描写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种不同也正反应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侠文学中,清代以前的咏侠诗和传奇、戏曲,侠都是作为一种特具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文学形象而出现,但清代,侠的这种独立人格在武侠小说中已不复存在,而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侠气”,另一方面又具有十足的“奴性”。本文结合清代侠义小说,参照中国侠文化和侠文学,从文化传统、思想背景和小说作者对武侠题材的体制改造等方面论述了这种蜕变的原因,指出由于清代侠义小说给侠客披上的一层“追随清官”的“公案”外衣,过分强调功名、忠义,消蚀了侠的高大独立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8.
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以其慷慨悲歌的侠客模式、五光十色的人物形象和丰富深刻的文化意蕴震撼了亿万读者,其中悬念丛生、环环相套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复杂的个性和细微心态的生动描写,以及鲜明的反文化的价值取向更使他赢得了新派武侠小说第一人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和《神雕侠侣》从广义的角度看,都属于武侠文化的范畴,但英雄和侠客文化内涵毕竟有别,英雄呈现出浓度的杀戮倾向和血腥味,人物也较具古典色彩,侠客则跳出了江湖快意恩仇的窠臼,人物性格丰富,英雄追求建切立业,难免忍辱负重;侠客淡泊功名,因此能够笑傲江湖。英雄和侠客有其产生的文化渊源,英雄是侠义文化流变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侠客的身体     
金庸小说身体叙事最常用的策略是以"弱"写"强",这种叙事颠覆了人们对侠客身体的惯常想象,增加其不可预测性,大大解放了侠客的身体,让高强的武功不再仅仅寄身于"相貌堂堂"的躯体之中,各种身体形象都和武功产生了紧密联系,增加了读者与侠客身体之间的陌生感与距离感,使身体和武功之间的关系每每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惊效果。金庸小说中侠客身体"弱"的表现有四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