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教学研究》中刊出了广西灵县武利镇中心校阮庆贺老师的《<琥珀>的想像不合理》(见《小教》2002年第5期)一文后,又相继刊登了山东高密市井沟镇田庄中心小学杜玉利、陈美兰老师合著的批驳文章《<琥珀>的想像很合理》(见《小教》2002年第9期),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本人认为,《琥珀》一文确实想像欠合理,其愚见有三,现提出来与同行商榷。不容质疑,合理的想像是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阮老师认为原文的想像和生活实际不相符,其理由为:原文中“大滴松脂是从松树上滴下来的,同时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住”与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见到…  相似文献   

2.
在翻阅2002年第5期《小学教学研究》时,有幸拜读了广西灵山县武利镇中心校阮庆贺老师的《<琥珀>的想象不合理》的文章。文中阮老师认为《琥珀》原文的想象不合理,其因有两个:一,原文的想象不符合生活实际;二,原文想象与根据互相矛盾。为此,笔者不敢苟同,现叙拙见,与阮老师及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3.
贵刊在2005年第10期上登载的《〈琥珀〉的想象不合理》一文,魏明峥、魏恒翠两位老师认为第十册中《琥珀》一文的想象不合理,即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蜘蛛跑到网外捉虫吃不符合实际。就这两点,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先说第一处“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湖北教育》2000年第12期的《要冲出“研究语文”的误区——从〈记金华双龙洞〉教学片断说起》(以下简称为〈要冲出〉文)一文: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冲出“研究语文”的误区,使小学语文教学回到“学习语文”的轨道上来。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我认为还有深入谈下去的必要。如“在我们的教学中,忽略让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以老师的思维结果代替学生的感悟过程,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期《人文情感与知识技能的巧妙结合———〈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一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种牵强附会之感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考虑再三,我还是提笔写下了心中的感受,希望与一线教师相互切磋。其一,原文片断一中有位学生回答:“6  相似文献   

6.
最近看到两篇内容相似的短文:《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一年第十一期《〈天方夜谭〉小释》和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青年报》的《〈天方夜谭〉避讳》,都说“谭”是避唐武宗李炎的讳,后者还认为“后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11期刊载了广东东莞市东城小学杨松老师的《在“逆”字上做文章》一文,笔者拜读后,颇有收获。但对原文中例4的说法有异议,现阐明自己的观点,与杨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8.
近读刘培国老师《〈泊船瓜洲〉中“间”的读法》(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10期)一文。文中将“间”字读为“jiān”,并从该字的意义、近体诗的平仄两个方面作了论证。笔者拜读后,也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首先,从词意来看,认为“间”的意思是中间。这显然是不够恰当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中间”的解释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显而易见长江并非是从京口发源流到瓜洲结束的一条江。从地理位置来看,京口位于长江南岸,即今江苏省镇江市;瓜洲位于长江北岸,是江苏扬州附近的一个镇,两地隔江相对。…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12期,刊载了重庆市万州区沙滩小学张超群老师撰写的题为“巧用约数个数的奇偶性解题”一文,笔者拜读后,得益匪浅。但原文的分析过程冗长复杂,缺乏直观性,笔者认为,此题如果采用列表的方法求解,会更加直观形象,简明易懂。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7年第1期张若秋老师的《〈抛硬币〉教学设计》一文,笔者认为有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欠妥,现提出来与张若秋老师商榷。让我们先将镜头回放:(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完摸球比赛后)小组汇报摸球比赛结果。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6期黄飞月老师的《我的两个建议》一文。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2002年4月第1版)中练习三十五第19题第(2)小题“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与母题“写出下面各题的最简单的整数比”自相矛盾,从而无法解答。在教学中,笔者也有类似的困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王宝明 《物理教师》2005,26(10):32-33
本刊2005年第3期刊登了《简易磁悬浮转子制作的改进》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笔者读后,按照《原文》的改进方法尝试制作磁悬浮转子,但是未能成功,在仔细研究《原文》后,笔者认为,《原文》的这种改进方法是不妥的,现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1期,刊登了笔者《〈诚实与信任〉两种教学思路分析》的文章,提出一种与语文教材的教学预设不同的教学思路。文章发表后,引来一片反对声音,有的认为我所提出的凸现小红车主的教学思路偏离了文本自身的价值约定,将一篇表现人间真情,呼唤道德诚信的课文当成了安全防范教育的教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刊登了《把“数学术语”转换成标准句型》一文,笔者阅后觉得原文有几处不够准确,特写此拙文与原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5.
《<琥珀>的想像不合理》一文,魏明峥、魏恒翠两位老师认为第十册中《琥珀》一文的想像不合理,即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蜘蛛跑到网外捉虫吃不符合实际。就这两点,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曝光台     
编辑部:贵刊2002年第16期《西游后记》一文为抄袭之作,原文登于2002年第四期《山海经》,原作者是杂文家江帆。陈小龙编辑部:贵刊2002年第10期“同步作文”中姜誽誽的《我爱我家》为抄袭之作,原作刊登于《中国小学生获奖作文精品大全》,原作是获得了全国中小学作文邀请赛二等奖的作品,原作题为《我的一家》,原作者为上海的蔡晓琳。曝光台@陈小龙 @赵星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三期中有段仕德老师的文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我见》。认真拜读后,我觉得将诗中的“夜归人”理解为“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赉”为妥。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发表了曹家标先生《〈藤野先生〉的中心意思是爱国主义思想吗?》。其文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厚的怀念之情。”此后,《中学语文》2000年第1期又发表了张德勤先生的争鸣之作《〈藤野先生〉的中心应该  相似文献   

19.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张彤小学语文第12册《奇异的琥珀》一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琥珀”,了解琥珀“奇异”在哪里。难点是让学生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我们巧用多种媒体,突破了这个难点,具体做法如下:一、素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为基...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余一鸣等7位同人发表于《语文通学通讯》2002年第7期的《〈项脊轩志〉备课资料》以下简称《资料》)、郭瑾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8-9期合刊的《〈项脊轩志〉教学札记》(以下简称《札记》),发现对若干问题的解释不确,甚至有悖于历史事实。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特别是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参”)选编了大量资料,其中一些观点也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为了能使归有光和《项脊轩志》的若干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起码有利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鄙人不揣浅陋,略陈己见。一、“项脊轩”是什么意思?它是归有光命名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