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宁市读者刘显源先生 ,指出 2 0 0 1年新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有一处重大差错。刘先生在信中说 :该册《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是史思雷写的《欧阳修追字》。文中写道 :“韩琦是欧阳修的朋友。他在相州任职时 ,曾建造了一座别墅 ,取名‘画锦堂’。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应朋友之邀为‘画锦堂’写下了《画锦堂记》。”刘先生说 :“我初读而疑惑 ,继读而惊骇。”刘先生指出 ,据史料记载 ,宋朝宰相韩琦建的是“昼锦堂”而绝不是“画锦堂”。欧阳修应朋友之邀写的也是《昼锦堂记》而绝不是《画锦堂记》。并指出 ,所谓…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旨在褒扬韩琦“出昼锦之荣之外”的大节,其实,该篇在颂美韩琦大节的主意之外,有更深一层的蕴意,即勉励和警醒韩琦永远谦虚谨慎,保持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追字》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新增的阅读课文(替换《胡萝卜》) ,课文叙述了欧阳修为韩琦写《相州画锦堂记》的经过 ,说明了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 ,告诉我们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推敲 ,一丝不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一、披题 ,读懂。阅读课文 ,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为主。课始出示如下自读要求 :(1)查字典 ,理解不懂的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含义较深的词句上做记号 ;(4)不懂的问题写在书的空白处。自读后披题。“追字”一词至少可作两解 ,一是追加某个字 ,二是追…  相似文献   

4.
轻松课间     
【课间故事3分钟】欧阳修快马追字佟士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叫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  相似文献   

5.
今天,天气晴朗,我倚窗而坐,阅读了《欧阳修追字》的故事,读后深受教育。 欧阳修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著作很多,创作态度十分严谨,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总要把白天写的文章拿出来,逐字逐句诵读品味,发现不如意的地方就及时修改。 这天晚上,他又和往常一样,重读了白天写的文章《相州画锦堂记》,当读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他停住了,  相似文献   

6.
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每写完一篇文章,他总是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欧阳修的朋友韩琦建造了一座别墅,取名“昼锦堂”。  相似文献   

7.
《宋稗类抄》记载,欧阳修写了一篇《昼锦堂记》,起初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文章写好之后,派人骑马给在京都的宰相韩琦送去。可是,文章送走后,欧阳修继续反复琢磨,总觉得开头那两句写得不够理想,便又用心认真修改,写成一篇新稿,再次派人给韩琦送去,并附书曰:  相似文献   

8.
一一次,欧阳修写了一篇《昼锦堂记》,便派人送给文友韩琦欣赏。文章送出后,他忽然发现开头“仕宦(huàn)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写得不够好,就连忙又写了一篇派人骑马送去,并嘱咐送文章的人告诉韩琦:“前文有不当之处,以后文为准。”韩琦把送来的两篇稿子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觉得很奇怪。再仔细一看,才发现只是在开头两句加了两个“而”字,变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韩琦细细琢磨,这一改,句意就更加突出,语气也通畅有力了,不禁暗暗佩服欧阳修写作态度的认真严肃。二一次,有个叫钱惟演的…  相似文献   

9.
“卡”字出现在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四课《校园里的画》一文中。课文对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卡佳”的注音是“ka jia”(第68页),对此笔者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10.
今年秋季使用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五年制第九册),为了配合第三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删去了原来不便于教学的《胡萝卜》一课,新增课文《欧阳修追字》,改得很恰切。该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文笔流畅,易教易学,它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为给朋友写的一篇文章加上一个“而”字,派家人快马追字的故事,使师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这位文坛领袖创作态度的严谨,他那种对于写过的文章反复推敲、一丝不苟地进行修改的  相似文献   

11.
锤炼虚词     
一般讲炼字炼词时,只讲炼实字实词,不大讲炼虚字虚词。其实,古今作家在写作中也很注意虚词的锤炼。在古典诗文中,虚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艺术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让人捎走后又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使文意大为增色。这都是妙用虚词的有名的例子。在古典诗文中,善用虚词的例子是很多的。下面再举两例,略作…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昼锦堂记》和苏轼《韩魏公醉白堂记》均为以“议”为“记”的范例。其特点都是名为“记”,却通篇议论,体现了这类山水景观记在唐宋时期的变化。细读文本,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3.
虚词不虚     
古代有个笑话,一弟子滥用“而”字,师屡教不能改,不得已,在文后加批曰: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这是故事。下文所引则为实例。欧阳修曾将所作《昼锦堂记》中“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改作“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改好后派信使专程前去更换原本。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4.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新版九年义务教材语文五年制第九册第三组教材,依据修订版《大纲》精神,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编排上仍以训练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导读一课例(课文预习、思考·练习)一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字·词·句、口语交际、阅读、作文、实践活动)。本组课文仍有三篇,主要是围绕“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一重点训练项目编排的。《古诗两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讲读课文,而原教材上阅读课文《胡萝卜》换成了《欧阳修追字》,这样更能使学生通过学习,从著名文学家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  相似文献   

16.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鸬鹚》一文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文中有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住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  相似文献   

17.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作,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前一年,“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相继被罢官,对此,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的欧阳修对此极为愤慨,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解,因此触怒权臣,被贬为滁洲太守,在滁洲的第二年,其写了这篇传颂千古的著名散文。  相似文献   

18.
百里追文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受一位远方挚友求文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章写好誊(téng)正,再吟读一遍,颇感满意,便命一差官乘马给友人送去。过了三天,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急不可耐地命一仆人立即来见。“你赶紧乘快马去追赶那送文章的差官,要他把文章带回来!”“老爷,那差官已去了三日,至少已走了五六百里路了,怎能追赶得上啊!”“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那仆人急忙跳上坐骑,飞鞭催马,择捷径,抄小道,日夜兼程,…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奇妙的“眼睛”》是小学语文二册看图学词学句课型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中“眼睛”二字加上了引号,课文中凡有“眼睛”二字均带上了引号,引号的这种用法,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初次接触。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9课《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课文生动具体,文中多次出现的“爬”字,巧妙地暗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并使文中一老一少爬天都峰时的情景跃然纸上。抓住“爬”字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课文,从中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