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丈量土地”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沈长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前言提出了“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任务;在教学目的要求中强调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中明确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上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意识和数学化思想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和认识能力、情感熏陶、意志锻炼、合作交往能力培养、思…  相似文献   

3.
下面笔者以《小管家》为例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教学。 一、实践活动课的激趣教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  相似文献   

4.
汪红玉 《小学生》2010,(12):45-45
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即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选材和形式邯郸市丛台区教研室数学活动课研究组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选材小学数学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应根据实际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选择活动内容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强调参与和应用,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6.
陈松坡 《云南教育》2002,(25):19-20
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前言”里,增加了“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容,正在实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寓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数学的解题过程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注…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实行新课改以来,活动课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尤其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尤其得到了重视和积极开展。比如开展“演讲会”“辩论会”“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调动他们积极思维,促进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是综合性、全方位的,不能单凭课外的或是每个单元的一节活动课,还必须从课堂内外各方面着手,齐抓共进,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化实践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增强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刘北荣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以发展兴趣爱好和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要上好活动课,就必须增强活动课的趣味性。一、活动形式游戏化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  相似文献   

9.
刁玉明 《陕西教育》2006,(12):28-2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材中增加了“数学活动课”这一内容。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思维空间的拓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达到自觉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余雁飞 《教育》2014,(30):55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先导,以发展技能为目的。”这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则更是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乐学、善学、爱学,各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宽,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12.
左素芳 《考试周刊》2009,(14):63-6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实践活动。所以最近几年.活动课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课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只凭每个单元的一节活动课,还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语文课堂活动化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正式列为课程学习内容,试图通过课程的形式,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相关素质的目的.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实与理念之间还有相当的差距,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实践与综合运用”这一领域无人问津,形同虚设.调查结果还表明,农村学校新课程的师资相对薄弱,又缺少课例和方法上的借鉴,教师们操作起来难免有一定的困难.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例与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两大块.1.开发活动资源与活动课例(1)开发活动资源.我州90%的小学生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农村,以农村为背景的数学活动资源是开发的重点.(2)开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例.主要通过课例描述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经验,探讨活动选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案例”集.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相关能力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兴趣性等活动特征,使其在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本课题主要探讨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如下能力: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处理问题的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设立了“实践活动”,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和发展,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教学,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探究性活动课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都是一种新的探索,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进而努力探索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动中学数学,在用中学数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针对探究性活动…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可行性强。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选择适切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训练点、充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上海市教研室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薛峰老师也认为:  相似文献   

17.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唐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把“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之一,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  相似文献   

18.
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解决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如何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培养兴趣,使学生想“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过程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儿童期是学生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他们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便会顽强地去探索。因此,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经常…  相似文献   

19.
邱廷建 《辽宁教育》2002,(7):108-109
活动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二)》后的实践活动课. 活动目的 通过圈圈、数数、剪剪、拼拼,加深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辨别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邱廷建 《辽宁教育》2002,(8):108-109
活动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二)》后的实践活动课.   活动目的 通过圈圈、数数、剪剪、拼拼,加深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辨别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