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岩石圈被分成6个板块,后又进一步划分为14个板块,包括以陆地为主的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胡安·德富卡板块,以海洋为主的太平洋、菲律宾海、纳斯卡、可可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斯科舍板块,进一步还可细分。据统计,全球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时更会引发强震。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新生代主要受印度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台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我国地震的总体特征是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比如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新知     
正没有任何预警,它能在短短几秒钟之内撕裂大地,吞噬生命;更令人惧怕的是,它至今无法被准确预测……这种自然灾害,就是地震。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再加上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这些断裂正是大地震的  相似文献   

4.
正事件2016年3月以来,印尼苏门答腊岛、阿富汗、缅甸、日本九州和厄瓜多尔先后发生了多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强震。这是否意味着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频繁的强震对中国是否有影响?我们该如何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防?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世界三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静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由于低密度沉积物沿活动的汇聚板块边缘的增积作用,以及由于从巨大的古大陆分裂出来,且因海底扩张被运移在一起的微大陆碰撞作用,东南亚大陆板块逐渐生长.矿产勘探集中在两种地质位置上:(1)沿活动的汇聚板块边缘的俯冲作用所产生的火山弧,产生重要的铜、金和银矿,(2)花岗岩体,它由复杂的碰撞带中的地壳熔融而产生,形成重要的锡和钨矿.大陆地壳的裂谷作用造成了沉降坳陷,其中充填了在过去5千万年间被大河带入的沉积物.这种沉积物因深埋而增加了温度,并且将所含的植物和浮游生物转变为煤、油和天然气.  相似文献   

7.
裂谷盆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不同地区裂谷盆地构造演化的特征不同:欧洲裂谷盆地发育在古生代造山缝合线之上,主要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发育;非洲裂谷盆地的发育与冈瓦纳大陆解体有关,是非洲大陆板内和边缘伸展作用的结果,侏罗纪时期,冈瓦纳在非洲西北部与劳亚分离,与此同时或稍后,在东南部与印度-澳洲板块分离,白垩纪早期,冈瓦纳内部非洲大陆与南美分离,古近纪,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板块分离。亚洲裂谷盆地主要形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主要在新生代发育,裂谷阶段后期一般经历构造反转碰撞造山;北美裂谷盆地数量较少,形成于冈瓦纳古陆裂解时期,构造演化特征表现为基底及前裂谷发育阶段较长,同裂谷演化阶段较短。  相似文献   

8.
现今中国西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影响的地区在碰撞之前的构造地貌格局是地学界很关注的问题,对先期古构造地貌格局的了解有助于将先期构造事件从后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事件中剥离出来。本文选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东麓出露的寺口子剖面新生界底部沉积物,通过详尽的沉积学及古水流方向研究,认为六盘山在晚白垩世-新生代初期存在古构造地貌高地,这为Kohistan-Dras岛弧及冈瓦纳大陆的碎片向欧亚大陆聚合在六盘山地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热流分布特征及热-构造分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中国大陆822个实测热流数据,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地热特征,包括40km深度的地温值、热岩石圈厚度、岩石圈累积强度和有效弹性层厚度(EET)等.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岩石圈热状态和流变学特征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这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根据热流值和深部地热参数,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大尺度热-构造区.  相似文献   

10.
Nature     
正纳斯卡板块沿安第斯山脉向南俯冲扩张Nature封面:安第斯山脉的群山。Nature杂志第7740期封面文章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模型重建了沿此边缘的俯冲历史,为了解山地形成与板块俯冲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视角。安第斯山脉的群山是由太平洋下方的纳斯卡板块俯冲于南美板块之下形成的。现阶段的纳斯卡俯冲在约8000  相似文献   

11.
高喜马拉雅P-T-t轨迹的热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青藏高原南缘主中央断层(MCT)以北出露地表的高喜马拉雅变质系列进行了P-T-t轨迹的热模拟,考虑了其变质作用经历了二次构造变质事件:一次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叠瓦状逆冲作用之一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其后发生剥蚀抬升;第二次是发生在地壳浅部的高温变质作用,同时考虑到在剥蚀过程中其剥蚀速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藉此进行了P-T-t轨迹的模拟,并对可能产生地壳浅部高温变质作用的两种机制(花岗岩浆浅层侵入机制和地壳上部富含放射性同位素机制)分别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结果与实测的P-T轨迹相比较,表明了地壳浅部加热的合理机制应当是花岗岩浆的浅层侵入,同时数值结果还表明在本文研究的高喜马拉雅地区无持续显著的摩擦生热作用,这与本区没有观测到沿断层的反转变质现象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90-791
中科大杨永太教授质疑了传统的从距今3亿年前到现今古太平洋洋壳一直在俯冲东亚大陆边缘的学术观点,并首次提出在白垩纪,鄂霍次克陆块与东亚边缘发生了强烈的陆陆碰撞,该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地质演化和气候变迁。当前的鄂霍次克陆块位于俄罗斯东南部,被鄂霍次克海覆盖。在距今2亿年前  相似文献   

13.
问题与解答     
人们常把地震和火山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何区别呢? ——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中 戴虎 答:地震有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破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而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壳之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的现象。地震与火山爆发同属于地壳剧烈变动的现象,它们的区别在于地震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用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火山爆发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以岩浆喷发的形式释放出来。但是有些时候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有活火山的地方,如果发生地震,由于板块碰撞或者板块撕裂,就有可能会引起火山爆发;而火山爆发时也会伴随着地震。——编者  相似文献   

14.
青藏多宽谷,高原多湖泊,青藏高原多故事。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出现了一次快速而剧烈的碰撞,可以说青藏高原及一系列的山脉就是这次碰撞的产物,这些由于大陆挤压而抬高至不同高度的地面,在其后的数千万年间各自展现着不同风貌,也由此孕育出了我国的大好河山,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黄河更承托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灿烂文明。  相似文献   

15.
利用ISC报告中 1 70 5 5 0条P波到时资料 (地震数为 1 2 5 0 0 ,台站数为 92 8个 ,且地震和台站都分布在研究区内 ) ,对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 ( 60°E~ 1 5 0°E ,1 0°S~ 60°N)的深至 30 0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 ,分辨率达 2°× 2°.初步结果表明 :( 1 )在研究区域内东西两部分的岩石圈与上地幔低速带的结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横向上大体以 1 0 8°E为界 ,纵向上以 90km深度为界 ,东部与西部P波速度结构差异较大 .西部是岩石圈汇聚增厚区 ,东部是岩石圈拉张减薄区 .西部上地幔低速带不发育 ,东部低速带比西部厚 .( 2 )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巨厚 ,上地幔低速带不明显 .印度次大陆岩石圈板片以低角度下插到青藏高原之下 .( 3)日本海和菲律宾海地壳之下有高速体 ,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产生的 .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球正处于它的中年。它现在基本上平静、安详,偶尔来那么一下——我指的是火山和地震,也规模不大,适可而止。我们很难想到,它也曾有过一段狂暴、激烈的青春"骚动"期,骚动在11亿年前达到顶峰。地球的表面是地壳。地壳被分为一些独立的板块。这些板块常年在漂移,免不了磕碰。碰撞之时,有的板块下沉,熔入地幔,岩浆又在另一处喷出来,形成新的板  相似文献   

17.
研究板内的大变形与运动学是当今国际岩石圈计划和大陆动力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众所周知,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结果,它在全球构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而,中外地学科学家都把青藏高原视为研究地球动力学最好的地区之一。“八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滇川西部特提斯带构造变形与运动学研究”就选择了国际地学界的研究“热点”——藏东、滇西北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使得中国东南沿海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引发大规模火山喷发,形成遍布浙闽赣粤的火山-侵入岩带,并发育了大量火山岩山岳景观。位于浙江定海南部的摘箬山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者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摘箬山岛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火山岩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摘箬山岛的火山形成及其演化历史,并对摘箬山岛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初步研究,赋予海岛旅游新的地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研究川西地区地壳的速度结构对整个内地板块而言也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峡大坝的施工和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受到青藏高原动力学学者和大陆内部块体边界动力学学者的青睐。鉴于台站覆盖区域和空间分辨率的的技术缺陷,对深入了解川西高原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震成像研究存在一点的难点,本文就川西高原速度结构及地震成像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车云 《科学与文化》2010,(6):F0002-F0002,1
数亿年来台湾始终处于欧亚大陆板块的边缘,因此板块挤压事件令台湾岛历经数次造山运动的起起伏伏,最近一次发生在600万年前,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挤压碰撞,就此拉开今日美丽之岛辉煌历史的序幕。台湾岛随着地球板块的作用而逐渐扩大升高.形成全球独一无二、极为特殊的造山岛屿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