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思贤 《生物学教学》1999,24(9):48-48,F003
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在整个生命进化的历程中,动物界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过程,两栖纲正是一类最早从水中登上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在两栖类的生命周期内,它的卵没有保护装置(无羊膜卵),幼体呈鱼形,无四肢,在水中用鳃呼吸,幼体经过变态,它们的某些幼体器官出现萎缩,而变态成为能在陆地生活的成体。两栖类的成体具有五处(指)到附肢,以肺呼吸为主(它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功能,为水生生物的特征)。这些结构为两栖动物到陆地活动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但它们还不能真正离开水,原因是表皮角质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青蛙、蟾蜍的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因此,青蛙和蟾蜍属于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四年制初中生物第二册中对两栖纲及鸟纲的呼吸问题分别是这样论述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够分泌粘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完全用肺呼吸,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我认为“辅助’!一词用在鸟纲的呼吸方面不妥,容易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四年制初中生物第二册中对两栖纲及鸟纲的呼吸问题分别是这样论述的 :“幼体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 ,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 ,一般用肺呼吸 ;皮肤裸露 ,能够分泌粘液 ,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完全用肺呼吸 ,并且有气囊辅助呼吸”。我认为“辅助”一词用在鸟纲的呼吸方面不妥 ,容易产生异议。由教材中我们分析到 :鸟类独特的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其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 ,气囊位于鸟的内脏器官之间 ,有的还突入到骨的空腔中。气囊本身并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 ,其功能是贮存气体 ,使吸入的空气两次经过肺 ,保证肺充分…  相似文献   

5.
两栖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特点□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职工中专张丽娟两栖动物基本上解决了在陆地运动、呼吸空气、适宜陆生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问题,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的躯体结构。但受精和幼体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经过变态而上陆生活。它们的循环系统比鱼复杂,但比鸟...  相似文献   

6.
贵刊今年第三期有篇题为《再谈小问号活动》的文章。文中把乌龟说成是两栖动物,这是不正确的。两栖动物在水中繁殖,而且幼时必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鳃消失了,用肺和皮肤呼吸,这以后可  相似文献   

7.
青蛙青蛙是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青蛙体型较苗条,善于游泳。颈部不明显,无肋骨。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  相似文献   

8.
青蛙以小动物为食,其中害虫约占80%。据统计,每只青蛙每天约吃60多只害虫,从春到秋的七、八个月中,能消灭害虫一万多只。每亩放养400~800只青蛙的早稻田,不再放农药,比喷洒两次“甲基1605”的对照田,枯心率大大降低,而粮食可增产9.2%。可见,青蛙对于人类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我们能不能称青蛙为“益虫”呢?按照动物学的分类方法,“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胸部有足三对,一般有翅两对”的蚊、蝇、蝗虫、家蚕等动物,属节肢运动门的昆虫纲(纲下还分目、科、属、种);而“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并兼用皮肤呼吸”的动物划在脊索动物门的两栖纲内,从青蛙的特征来看,它不是“昆虫”,而是“两栖动物”。所以,我认为青蛙以不称“益虫”,而称“有益的两栖动物”或“有益动物”为妥。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动物界里,两栖纲动物只是一个较小的门类,数量不多,经济价值也不大。然而两栖纲是脊椎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中间类群。它们有的终生生活于淡水;有的只幼体生活于淡水,变态后移到陆地上生活。幼体生活在水中,身体结构和鱼相似,成体生活在陆地上,身体结构获得适应于陆上生活的特征。但是,它们还保留了一些与水生祖先相似的特征。本纲的教学任务由于水体和陆地环境的不同,动物从水生  相似文献   

10.
初中动物学教材中讲了脊椎动物五纲的特征。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将它编成歌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记忆效果。现将歌谣介绍如下: Ⅰ、鱼纲用鳍游泳鳃呼吸, 心房心室各为一, 体表盖鳞栖水中, 具此特征皆为鱼。Ⅱ、两栖纲皮肤裸露具粘液, 幼体水生鳃呼吸, 成体陆栖肺呼吸, 具此特征属两栖。  相似文献   

11.
<正>可以在陆地生活的青蛙,仍然保持着生活在水中的习性,即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回到水里。用肺和皮肤呼吸的青蛙,如果皮  相似文献   

12.
两栖动物出现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其成体可适应陆地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离不开水,皮肤裸露、湿润、无鳞。全世界共有两栖动物约4000种,根据形态可分为三目:有尾没腿的蚓螈目(如版纳鱼螈)、有尾有腿的有尾目(如蝾螈、大鲵)、没尾有腿的无尾目(如蛙、蟾蜍)。  相似文献   

13.
人类是由猿变来的,这一点早已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他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底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  相似文献   

14.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很容易被错误地理解成: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于是把鸭子、鳄鱼、龟等动物也都认成是两栖动物。认为鸭子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鳄鱼栖息在河流,湖泊沿岸,它不但能在陆地爬行,也善于游泳;龟大都栖  相似文献   

15.
泰国有一种斗鱼,有鳃和副呼吸器,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离开水可活一段时间。在非洲的淡水湖和一些河流中,有一种肺鱼,它们有肺也有鳃,当河水干涸后,它们本能地利用干泥和皮肤的黏液,弄成一个保护囊,可在里面生活几年。在多瑙河沿岸海湾里,有一种身长10多厘米的小鱼,当水干涸时,它们就钻入泥里,一动也不动,用肺呼吸,直到重新有水为止。在东南亚的沼泽里,有一种“上树鱼”,它们在水中靠鳃叶吸取氧气,在陆上常靠鳃室的一种水肺维持水分和吸收氧气。它们常爬上陆地,抓住  相似文献   

16.
在我校组织的生物与环境科学考察中,多次发现本地蛙类幼体数量记录与成体数量记录相差悬殊。我们发现每年春末夏初蛙类产卵后,孵化出的蝌蚪数量很多,但是秋季的成体蛙却很少,而且在逐年减少。针对这一现象,我校专门组织考察组对本地区的蛙类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察,揭开了蛙类成活率极低的谜,也发现了不少鲜  相似文献   

17.
<正> 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青蛙,仍然保持着生活在水中的习性,即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回到水里。用肺和皮肤呼吸的青蛙,如果皮肤干燥,就会影响呼吸,所以它们时常会到水  相似文献   

18.
青蛙就是田鸡,蟾蜍(chanchu)俗称癞蛤蟆(lai haMma),它们都是“两栖(qi)动物”:小时候生活在水中,长大后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和皮肤呼吸,也能在水里浮游。它们主要吃田间害虫,对农业有益,所以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 美国著名作家艾诺·洛贝尔,曾写过多篇以青  相似文献   

19.
在海里生活的不全是鱼类,还有不少哺乳动物,如鲸、海象、海狮、海豚等。那么,海里为什么会有哺乳动物呢?原来,在很久以前,这些哺乳动物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后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它们从陆地上迁入了水中。当时的身体结构和模样都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为了适应水中新的生活环境,它们的样子就慢慢变得和鱼差不多了,但是它们仍保持着哺乳动物的特征:用肺呼吸,胎生,用乳汁哺育幼儿,体温保持恒温。海中为什么有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20.
日常概念,亦称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专门的教学,而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主要通过社会交往和生活经验自发形成的概念。日常概念是构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生物学日常慨念,如细菌、花、遗传等。如果问到底什么是花,学生往往说不清楚。再如,“两栖动物”.学生认为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这样把龟、鳄等一些爬行动物也包括在其中了,从而缩小了两栖动物的内涵,扩大了其外延。可见,不同的生物学日常概念与其科学概念的差别是不同的。在生物学教学中,尤其是在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