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形式对于多数人都是一个秘密”。 戏曲演出的时候,舞台上所呈现的色彩斑斓的服饰、优美悦耳的唱念、婀娜婆娑的舞姿、出神人化的武打、异彩纷呈的脸谱,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能给观众以美的艺术享受。数百年来,戏曲因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观众中生根开花,至今仍花开不败,不仅为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的折子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的折子戏,是世界戏剧艺术中一种独特的演出形式。长期以来,在中国戏曲观众中已具有重要地位。一些新编戏曲现代戏的精彩段落,也经常在舞台上以折子戏的形式出现,并得到广大戏曲爱好者的好评。这说明戏曲折子戏是一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符合中国观众审美要求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戏曲艺术不太景气的情况下,研究其规律持点,多搞些短小精悍,而又受观众欢迎的折子戏,将有助于新戏曲的创造和发展。一、折子戏的成因戏曲折子戏是一种有别于独幕剧的特殊的表演形式。独幕剧多见于话剧,它最早始于19世纪后期欧洲…  相似文献   

3.
正戏曲表演艺术,在戏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演员的表演艺术是戏曲演出综合艺术的核心。优秀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剧中人物形象,凭借演出的技巧和细腻的表现来吸引观众,利用自己有生命的肢体语言、恰当的唱腔和道白表现剧中人物,把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在观众面前表演出来。这就要求表演必须动情感人,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表演者所创造的艺术表演感情,通过直观的舞台动作、唱腔、道白等诉诸观众的视听,形  相似文献   

4.
打击乐作为戏曲演奏中无论是在京剧、越剧、豫剧、琼剧等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丰富的打击乐演奏不仅能对戏曲表演进行气氛烘托、剧情渲染,还能使整个表演张弛有度,是观众与戏曲之间最好的联结。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西方艺术形式的不断涌入,使得传统戏曲打击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齐莹 《甘肃教育》2022,(14):70-74
戏曲是我国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戏曲演员在学习和掌握戏曲演绎的基本功时,需要重视视唱练耳。视唱练耳可以帮助戏曲演员提高对戏曲的准确理解和掌握,提高戏曲演员的感知和表现能力。视唱练耳作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需要戏曲演员在不断进行看谱能力和听觉能力的训练中,有效提高综合能力,能帮助戏曲演员准确把握戏曲内容,进而呈现给观众更有品质的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6.
唐英戏曲从审美角度而言,处于中国戏曲雅化成糜之末期,俗中藉雅之初期。具有转向性的唐英戏曲,兼俱通俗化与舞台化的转向特征,通过对唐英戏曲的主体观照和对其"承前"的溯源与"启后"的把握,得出观众接受与舞台呈现两个要素必将成为戏曲艺术永葆魅力之基石。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被搬上舞台后,用多种戏剧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样的故事情节,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这些剧目,通过视觉和听觉效应传播给观众,这种视听和传播相结合便具有了审美效果。文章从《水浒传》戏曲传播中的女性世界的整体概况和水浒戏曲传播中的女性的极端化解析这两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8.
戏曲导演艺术把演员的台词、动作和其他多项舞台表现手法组织起来,使观众感受艺术熏陶。戏曲导演必须在戏曲艺术形式的框架内进行演出风格、情景意境的创新,处理好演员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广大观众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将西方戏剧改编为戏曲,在上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在中国戏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剧目结构、故事设置的时代背景、人物设置以及舞台表现手段的本土化现象。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地探索,才能创作出新时期既能让中国传统戏曲观众接受和喜爱,也能让外国观众欣赏和赞扬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囿于文化水平的低下和话语权的缺失,明清时期的下层戏曲观众很少有机会将他们的审美追求和文人士大夫一样用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现存的各种戏曲选本却将他们的审美追求表露无遗。从绝大多数近乎舞台实录的各种戏曲选本来看,这个最庞大的戏曲接受群体对值得一看的剧情和充满机趣的舞台实践最为热衷。另外,通俗本色的语体风格和动人的情感传达也是下层观众的挚爱。尽管多数文人士大夫也持有同样的审美追求,但下层观众将上述戏曲要素几乎视为惟一,而文人士大夫却还要将它们和典雅的曲词与精审的曲律放在一起综合考量。不少文人士大夫甚至还会把曲词和曲律的重要性过度放大,主要以曲词的典雅和曲律的精审程度来衡量一部戏曲作品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表演中,声乐演唱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表演形式,其通过声音使观众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而其表演则主要通过舞台进行,良好的舞台表演则能使声乐演唱的艺术感染力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在声乐演唱中则必须进行有效的舞台表演训练。  相似文献   

12.
从晚清时期戏曲的生存状况看,观众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观众的认可程度左右着每个演员与剧目的舞台命运;其次,观众的喜好与否决定着每个戏班及剧种的兴衰存亡;再者,观众的社会情绪可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戏曲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拥有几百个剧种、多达上万个剧目的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正是由于戏曲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载歌载舞,说、唱、表兼重的戏剧形式,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戏曲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  相似文献   

14.
潘金莲是古代文学中一个成功的"淫妇"形象,明清时期的戏曲对这个人物不断进行重塑。沈王景的《义侠记》使她成为明清时期戏曲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清代花部戏曲中有关潘金莲的剧目大量涌现。这些文本对潘金莲的塑造并不精彩,甚至只是以乡野村妇的面目出现。但在戏曲舞台表演中,潘金莲却极其成功,演员依靠出色的演技塑造了精彩的舞台形象,其看点主要来自于男性观众对女性美与旦角演员色相的欣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媒体翻译的兴起,戏剧翻译已逐渐受到关注。然而,专注于具中华文化特征的戏曲翻译研究仍不多见。本文从以演出为导向的舞台翻译出发,审视中国戏曲的域外英文演出;探讨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为联系标的文化与观众,戏曲翻译所呈现的不同程度的转化,进而讨论本土媒体与学者对此转化的回响与接受度。鉴于戏曲英译与演出的高难度,其中有效个案屈指可数。本文聚焦于在中国有「洋贵妃」之称、长期在夏威夷大学执导其英译京剧的魏莉莎,并将其2010年在夏威夷公演的京剧《白蛇传》与其学生沈广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执导的昆曲《西厢记》(2008年在新加坡公演并到上海演出)作一比较,着重检视戏曲翻译中最具挑战的唱词翻译。除了援引戏剧翻译的理论,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轴,讨论译者/导演如何在观众取向的舞台翻译中转化文本暨舞台的视听性,以达到最佳关联与情境效果。此讨论结合译者/导演之目的及其归化、异化与补偿策略之运作。继而联结标的与源语文化/观众的期待视野,进一步探讨本土对魏与沈之跨文化交流演出实践的回应以及未来戏曲翻译之走向。  相似文献   

16.
“填词之设,专为澄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它观照到戏曲的学性、舞台性和观赏性。李渔认为编制、导演、表演与观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这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戏曲丑角是备受我国观众喜爱的角色,这与丑角独特的舞台表演紧密相连,也与丑角给观众以滑稽之趣、灵动之美的舞台感受紧密相连,同时也与丑角追求娱乐、丑刺、调剂的舞台功能紧密相连。文章从丑角的舞台表演入手,重点探讨了丑角的舞台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生旦净丑看世事,唱念做打演人生。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包公刀铡陈世美、花木兰替父从军……一个个戏曲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故事的流传,既来源于舞台上演员的演出,更得益于观众的口头讲述。将自己喜欢的戏曲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写出来,似乎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能注意以下几点,你会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9.
舞台表演即通过表演的艺术形式把要表现的作品转化为舞台艺术,通过塑造出的形象和意境来表现人物感情、反映人民生活.它是表演艺术的精髓,一名合格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表演者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表演的技能上,还体现在表演者在舞台上是否能体会到舞台表演在艺术上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刻的背景和整体内涵,是否能够运用恰当的形体、眼神、表情等表演方式,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呈现给观众,使其与观众就作品的灵魂、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进而达成心灵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20.
戏剧,包括话剧和戏曲,是以舞台演出的艺术样式,将艺术内容诉诸观众的.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各自有各自对舞台二维平面作艺术处理的方式,也就建构了再现性摹仿与形象性表意两类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中国话剧艺术舶于西方,却发展于东方,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在艺术形式上未能作出重大突破,直至新历史时期,才在对舞台画框内的艺术时空,作出扩大艺术容量的艺术表现的同时,渐次使之衍化为形象表意的.在淡化情节叙事的同时,不注重生活转化的艺术表现.因而,有的主创人员为作哲理性、技巧性的自我实现,将观众置之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必然要遭遇观众的冷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