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胡增发 《语文天地》2011,(18):31-32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的感染力的大小决定于三个条件: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性;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写出来的感情深度如何。"对这段话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要有感染力,离不开感情。文学大师充分肯定了感情的价值。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会说,我有情感,可就是写不好作文。笔者想说,你固然有情感,你的情感有何特点?不妨让我们走进文章中去分析这几首诗词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战胜自己     
【考题呈现】请按要求作文。有位名人说过,战胜自己,你就是强者。作为处在成长期的青年学生,你一定有过痛苦,有过忧伤,有过自卑,有过迷惘,或许还有过孤傲,有过荒唐……请你以战胜自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写你的感情历  相似文献   

3.
衣服没有小     
刘龙 《教育与职业》2004,(25):47-47
床头一直放着固定的几本书,每每拿起来读,总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很久没有去过书店,算是不思进取.喜欢写古诗词.一日网友教我格律,说我只注重感情,却不知"玩弄感情于格律文字之间",后一有动笔之念就想到这句话,不敢下手,算是不知悔改.  相似文献   

4.
演讲稿应该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做到这点,除了观点、道理要能为听众接受以外,演讲稿还要写得充满感情,用情来打动听众。演讲稿写感情,归纳起来,比较重要的有抒发真挚的感情、尊重相反的观点、保持适度的语气和适当穿插幽默等几个方面。能把感情写好,有助于听众接受演讲内容,更好地发挥演讲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10多年来,教育漫话文章我写了不少,但从没有谈过语文。不谈语文,有两个心理上的因素:起初是因为感情上的麻木,后来是因为理智上的压抑。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写的《春》,是一篇饱浸感情的优美散文。全文不过七百来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瑰丽多彩、春意盎然的“春景图”。画面万物复苏,生气勃勃,引人入胜,催人振奋,激发人民“上前去!”迎接祖国美好春天的到来。 “春”,的确是惹人喜爱的字眼。谁不爱“春”呢?所以,从古至今,写过“春”的人很多,骚人墨客,诗人才士,不知曾献给它多少赞词。单说唐代吧,李白写过《春思》,杜甫写过《春望》,李商隐写过《春雨》,孟浩然写过《春晓》,金昌绪、刘方平都写过《春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写文章,必须带着感情写,文章里边要有作者灌注的情感.否则,就写不好,就不是好文章.   那么,感情对于写,对于文章,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作用多了,拣主要的说,也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语文课本第五册积累·运用二的作文是: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很多事,牵动着你的感情……请你选择一件事来写,要注意把事情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具体要求,详见课本)  相似文献   

9.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写过多少篇遵命的作文和论文,已经记不清楚了;惟独有一篇饱含着感情的自由命题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写这篇“作品”时我12 岁,是初中二年级学生,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我的祖  相似文献   

10.
平时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写作文不仅要写人、写事、写物,也要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情。我们一生下来就在用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在作文中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情,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不过,你想过用其他人的眼光甚至是动物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吗?还有,你能设身处地地为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想想,看看它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吗?也许有人会说:“把自己想象成动物或其他物体,这不是拟人吗?”其实这不是拟人,拟人是把动物或其他东西想象成人,想象它们有人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在动物或物体上涂上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1.
西湖酬唱诗与从驾酬唱诗构成了史浩的酬唱诗两个主要方面。前者基于西湖胜景,反映了史浩的览胜之情;部分作于节日的,在体物写景上多和旭祥瑞,抒情命意上则雍正和雅,体现了与休沐制度的关系;而西湖学官诗社与省官的酬唱风气也对此创作有莫大影响。后者作于从宋高宗亲征途中,史浩借助眼前之景、往昔之事与此刻之势的转换,表达了兴亡之感、颂圣之意与功名之想,显见昂扬之情、豪迈之气与浑成之风。就意义而言,这些酬唱诗的创作活动扩大了史浩的交际范围,使其在与同僚友朋的切磋砥砺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见解,对其后来执政、施政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夔州所作的《秋兴八首》多被认为是感慨国事的佳作,其实老病交加的他在《秋兴八首》里还委婉地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凭借着"意象"的多义阐释和"色彩词"情感表达,他将"感慨国事"这一条明线和"愧念妻子"这一条暗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西江月.梅花》是苏轼为纪念他的侍妾王朝云而作。这首词以花喻人,含蓄空灵。通过描写岭南梅花特有的形状特点,写出了王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表达了词人对这位与自己患难与共、心心相通的红颜知己深深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在揭示诗歌的非功利本质属性基础上,张扬和倡导纯文学、真文学观念,推崇不为名利所撄的作家作品;认为好诗“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作品的质量根本上取决于作家人格境界的修养和完善。认同苏轼诗画相通的观点,又敢于提出修正意见。从理论上自觉为苏词革新张本,要求保持诗词的界限和词的当行本色,推崇闲雅蕴藉、清新自然的词作特色,词学观念逐步与苏轼靠拢。肯定散体大赋的形式体制、艺术特质和讽谏作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明确提出融通、变通的文艺创作思想,进行诸多打破文体界限的尝试,为其文学创作带来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苏轼元丰元年的节庆作品为文本,深入感受苏轼在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生前的节庆感怀,以了解对于新法未因王安石罢相后停止施行,苏轼心中的感受。先由宋代党争元丰元年时苏轼所处政治处境着手,论述变法的发起是宋神宗所主导。再分由“归来谁主复谁宾”的寒食感怀、“月岂知我病”的中秋感怀与“明日黄花蝶也愁”的重阳感怀三部份论述。感受忠臣期望国君清明的寒食节情感。将月会通成国君的诗词之中,对于月的多种情感,正代表着对于国君的多种想望。对于重阳节桓景带领百姓对抗温疫与自己带领百姓对抗水患,起了千古共鸣,却也感受到深深危机,这些作品都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元丰元年苏轼的节庆感伤。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堪称古代祭妻篇章的不朽,同以真挚沉痛见称,同样具有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但相较而言,又可品味出二者的不同来.苏词以抒情见长,情思浓郁;贺词以述理取胜,出语简淡.苏词以泼墨如水、大开大合的方式直写浓情;贺词以惜墨如金、沉郁顿挫的方式曲写失妻之痛并借以抒发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17.
“文革”时期诞生了大量的传统诗词,这些诗词或述心言志,或上关国政、下察民情,或揭露“文革”丑恶的社会现实,或抒写对妻子的思恋、对儿女的关爱……但不论以何种面目出现,都能做到有感而发,缘情而作,从而大大拓展了传统诗词在当代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德州市苏禄王御园管理处现保存有清西路副大将军石云倬及其妻智氏墓志两合,其中石云倬墓志包含史料丰富,为研究清初西征准噶尔及德州地方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黄州时期是苏轼入仕后思想发展过程中比较消极的时期。现实令他痛苦、失望、悲愤,人生空漠虚幻意识十分浓重,但他却并未因此而颓靡不振。他融儒家与佛老思想而为一,从而使现实痛苦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淡化。苏轼以特定的身份置身于特定环境中,由怀古而感慨,由感慨而生悲,再从悲哀痛苦中挣扎解脱出来,他以齐物我、等荣辱、忘毁誉、一福祸的庄禅思想实现了这一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米芾交往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芾是与苏轼有着长达二十年交往的宋代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和学家,他以为人疏狂,不合流俗称,但对苏轼十分尊敬,师事之甚谨,是苏门的成员之一,本根据有关资料,对米芾的出生年代,定居地点,仕途经历作了辩证,对西园雅集的真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分析了苏轼与米芾关系密切和感情深厚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