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怡兰 《文化交流》2022,(1):54-57
我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市,我喜欢我家乡的一切,不管是食物还是市中心的小巷子,当然还有家乡那些可爱的人.当你在一个小城市长大,你会想当然地认为你的亲戚朋友、你的邻居、你的同学会永远在你身边.换个地方(不管是城市还是国家)生活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即使它有可能发生.因此,对我来说,在杭州这些年的生活给了我一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相似文献   

2.
《临安水龙》曾去北京参加广场文化献演,又两次远赴法国表演,赢得一片赞誉。使这条龙活起来、舞起来的是一个名叫程行的人。他原是农民,现在还住在临安青山朱村。  相似文献   

3.
俞琪 《文化交流》2017,(11):64-66
喜欢做船模的人不少,但是把船模按比例放大后,能制成可以实际行驶并经久耐用的船只,不仅是杭州,在全省都屈指可数.71岁的庄恭礼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江干古木船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4.
正趁着春暖花开,去西湖边散步、喝茶,是很多杭州人的休闲方式。但今年的春天却有一些不同—西湖边以前那些蒙着神秘面纱的会所,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亲民的博物馆、文化集市和平价茶楼。这不禁让人击节赞赏,齐声点赞。至2015年底,杭州30家西湖会所全部转型,内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我探求了那些温暖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趁着春暖花开,去西湖边散步、喝茶,是很多杭州人的休闲方式。但今年的春天却有一些不同—西湖边以前那些蒙着神秘面纱的会所,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亲民的博物馆、文化集市和平价茶楼。这不禁让人击节赞赏,齐声点赞。  相似文献   

6.
"西湖永在我心中."   这是巴金老人1994年10月17日在杭州汪庄的亲笔题词,表达了这位20世纪国宝级的文学大师对西湖的无限情愫.……  相似文献   

7.
陈意 《文化交流》2016,(4):54-57
正杭州老开心茶馆有一群"喜欢说话"的人。凯乐会的社员们因为"热爱与梦想",在这里演绎时尚,传承国粹。相声这门艺术一定能重新绽放出它的光芒。中国的曲艺多姿多彩,具有喜剧风格的语言艺术—相声,有着特别引人入胜的魅力。但如今这门表演艺术似乎在走下坡路,二三十年前的相声名角改行当了小品演员,时不时在影视剧中客串一把。正当"听相声"也许要淡出我们这代人记忆的时候,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在杭州老开心茶馆遇到了一群"喜欢说话"的人。于是,我带着镜头,走近他们。  相似文献   

8.
正4年700次下潜千岛湖,拍摄水下古村古城他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千岛湖的历史文化通过水下古建展示给世界,"知道水下千岛湖之美的人越多,这件事情就会越有意义。"直到现在,杭州淳安人童炼杰依然没法准确说出他为什么喜欢那些机器,为什么喜欢下水,为什么痴迷在千岛湖底拍摄已经沉睡多年的古村古城。可能和文化有关,可能和镜头里的美有关,可能和他愿意与人分享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我的家乡位于汶河的上游.村志言,刘姓祖辈爷爷,率先一人来此落脚.那个时候这是一片很湿润的地方,湿透了的黄泥沾满了祖爷爷的鞋底,让他寸步难行.祖爷爷由西往东走,走了很长的路,才发现有一片满是黄沙且地皮干爽的地方.祖爷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给她取名沙岭子.  相似文献   

10.
到了美国这个移民国度,我才懂得什么叫“地球村”。 五年前我第一次短暂访美,住在一所大学的公寓里。一到下午放学后,你看那满院的孩子吧,红黄棕白黑,几乎什么肤色都有,简直不知置身何国。这次探亲寄居美国,住在新泽西州一个名叫PickRun的小区,情况大体依然。 门前的小路两边,一共50幢房子,住着50户人家,我们的房子就在小路尽头的圆形小广场边上。推着婴儿车散步的“老人、晨练的小伙子,都会从门前经过,放学的孩子天天在这里嬉戏追逐,在这静寂的小区,这里算是“人气”最旺的所在。但是,住在“地球村”我总是觉得孤寂,孤寂似一堵无形的墙把我包围了。远处不说,就说左邻右舍吧,左边一家是印度人,右边一家是日本人,亚洲三大民族竟在这里会齐了,语言已然有障碍,从心  相似文献   

11.
正1986年的杭州,在何丽莎(Therese Hesketh)的眼里是"新"的。那时候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还不到10年,杭州每一天都在创造新的历史。那一年,也是英国人何丽莎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在这过去的32年里,她是医生,是老师,是专家,是学者,多重的身份始终没有掩盖她的初衷——去帮助更多的人,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2.
西湖春雪     
红梅傲雪花枝俏,西湖雪景入画来.2月7日上午,杭州下了一场鹅毛大雪.银装素裹的西湖,令人不禁举起相机记录这立春后的第一场雪.漫天飞舞的银色花朵,一片一片落入早春的皱褶里……  相似文献   

13.
徐小平是中国北京一位小有名气的时装设计师,她有时喜欢对别人的服装品头论足。例如最近她在市中心看到一个女孩穿着一身漂亮夜礼服,她说:“衣服倒是挺漂亮,不过这个女孩却骑着自行车,这有些不合礼仪。”徐小姐也承认在过去10年里中国经历了一场时装革命。她说:“近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怎样穿着打扮,尤其是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人们现在越来越注重个人品味,而不是一味去赶时髦。”  相似文献   

14.
朱凤娟 《文化交流》2012,(10):13-15
记者赶到位于杭州小河西路366号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已是中午11点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展厅里依旧人头攒动,丝毫没有午休的意思.用彩色雨伞搭建的入口顶棚,五彩缤纷,传递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展厅转了两圈,找不到一张宣传资料,问及工作人员,她满脸的歉意:"真的不好意思,今天已经有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了.昨天开幕式涌进了太多人,完全超过了我们的估计,所以宣传手册连夜加印,今天一早还是被一抢而光.有的大妈大爷自己拿一份,还要给亲戚朋友带一份,留作纪念."听完此番解释,疑惑消失了,也并不遗憾:人气太旺,说明展览值得看.  相似文献   

15.
广州的一些官员喜欢开玩笑说:“住这个城市里,众多被挖掘出来的遗址足以使项目的开发不敢轻易开挖以致中断他们的工程。”事实上也果真如此。1997年,在市中心开掘地基准备建造一座摩天大楼时,发现了南越王国的王宫遗址,其面积达48000平方米。广州是中国惟一一座在市中心拥有3个重要历史遗址的城市。这3个遗址为南越王国的王宫御花苑和王宫,南越王国第二代国王陵墓和一座造船厂。  相似文献   

16.
公园小记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09,(4):175-176
每到一座城市,我总要四处转悠一下,看看那里的公园、广场。这首先是因为我喜欢早晚散步,而大街上烟尘十丈,噪声聒耳,避之唯恐不远,当然最好是上公园、遛广场了。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五十年代,彭德怀元帅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他非常关心站岗的哨兵,每次出来散步都要与哨兵聊聊家常,了解战士的籍贯、生活条件、伙食情况以及对服装式样的反映等.有天深夜,天气陡然寒冷异常,写完一份报告,搓手时,元帅想到了外面站岗的哨兵,就披着大衣出来了.  相似文献   

18.
诗五首     
亲子父﹃住在城里雪白的墙壁父亲破坏了它。他在头顶高的地方敲钉子,一墙壁的钉子:挂草帽挂弦子挂算盘挂钥匙他还把大街上拣到的螺丝钉、红铜片、铁、一把麻绳也挂在那里而我的老父亲喜欢躺在它们中间的藤椅上,看一本旧书巴比伦口杨森君这些巨大的石块经历了一个沉睡的过程从时  相似文献   

19.
记得以前去大城市,我像陈奂生进城一样,喜欢抬头看高楼大厦,然后数一下楼层,直到脖子都仰酸了。当时想,那些住在高层的人俯瞰我,大概就像看一只蚂蚁。  相似文献   

20.
1982年6月的一天,为筹建浙江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受领导委托,筹备小组的许丹,通过四处寻访,终于叩开了_上海沪西海防路上的一座老式石库门.   他要访问住在这墙门里的一位82岁老人--胡庆余堂创办人胡雪岩的曾孙、现代著名画家胡亚光.许丹所以四出寻访急于拜访这位胡雪岩后代,一是想征求这位艺术家对中药博物馆的陈列意见,二是这位曾孙曾为胡雪岩画过一幅十分神似、逼真的生前肖像.这幅肖像对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来说,那是十分珍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