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培养利他行为,应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视角寻找利他教育方法。共情和社会情境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具有共情的生理基础,共情促使个体做出利他行为。相互依赖的社会情境促进利他规范的形成,这些利他规范一方面会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被内化成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基于此,提出利他教育应该重视四个方面: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创设社会互动的情境、重视亲子间的情绪沟通、创设相互依赖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2.
共情缺陷是导致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的重要因素。研究选取了28名3-7岁的自闭症和正常发展儿童,通过生理信号、面部表情和认知绩效等多模态数据的分析,探讨自闭症儿童共情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分析自闭症儿童共情缺陷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能力缺陷主要体现在较差的认知共情能力和较差的面部表情模仿能力;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过程存在正常的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异常的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因此,自闭症儿童共情能力的干预重点应聚焦认知调节过程中认知共情能力的提升和表情模仿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共情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共情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共情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两个过程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相似文献   

4.
情感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对负面情绪的治理是当下情感治理的重点之一.在"墨茶offi-cial"事件中,网络中的哀悼者们通过"悲情叙事"引发共情和认同,形成了带有负面情绪的情感共同体.文章认为,从实践来看,对该群体进行的情感治理实际上是由媒体机构、政府和网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政府和媒体机构用提供事实的方式,唤起网民的理性,形成情感共同体内部的"自净",并鼓励由共情形成的利他行为.这种"柔性治理"+"多主体协调治理"的方式,可以看作情感治理中的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5.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领域之一。本文就儿童利他行为近二十年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儿童利他行为的界定、利他行为的发展以及影响利他行为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儿童利他行为理论探索的新进展,以期对以后的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8,(53):74-75
共情是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共情技术,能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的发展,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在七八年级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共情技术,把握需要,通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来提升共情能力;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来提升共情水平;通过重视体验、猜想和选择来提升共情表现。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客观社会阶层问卷、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102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客观社会阶层、主观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相关显著;网络人际信任在主观社会阶层和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共情对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调节了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具体来讲,网络人际信任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随个体共情水平的增强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圈子"的形成,加速了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便利.但危机事件的全面渗透造成了公众心理和情绪的快速形成、更替与变迁,人们开始正视危机事件中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考.基于此,研究通过危机事件、共情传播以及传播效应的相互关联分析,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并应用实证分析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认知探索.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机制呈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双过程表现,且各假设成立.同时,研究又根据实证中提取的要素特征和传播路径,构建了共情传播要素评价体系,勾勒了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演化机制与发展轨迹,讨论了共情传播路径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情绪能够激发行为,从而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儿童情绪能力的获得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父母在家庭中所表现出的情绪社会化行为来进行。本文将从家庭情绪表达、家庭情绪交流和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三个方面论述家庭情绪互动对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圈子"的形成,加速了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信息流动更加快速、便利.但危机事件的全面渗透造成了公众心理和情绪的快速形成、更替与变迁,人们开始正视危机事件中关于"理性"与"感性"的辩证思考.基于此,研究通过危机事件、共情传播以及传播效应的相互关联分析,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并应用实证分析进行了具体事例的认知探索.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机制呈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双过程表现,且各假设成立.同时,研究又根据实证中提取的要素特征和传播路径,构建了共情传播要素评价体系,勾勒了危机事件中互联网"圈子"用户的共情传播演化机制与发展轨迹,讨论了共情传播路径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智障儿童在情感发展上表现出发展迟缓、不稳定、自控力差、情感体验不深等特点,常常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对一位中度智障儿童情绪情感问题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生理、心理和外部三个方面的产生原因.提出以理育情提高认识,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和相应干预的解决措施,以期帮助智障儿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2.
共情是分享和理解他人情绪并对他人处境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中的性别差异受到了社会心理学、演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尽管研究者们对共情性别差异的意见尚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来自主观报告、行为实验、心理疾病分析和生理心理学测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还是表明共情确实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共情的性别差异可能直接来源于个体家庭内和家庭外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个体信息和情绪加工心理特征的差异,共情的性别差异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包含激素水平和大脑机能在内的生理基础的差异,而共情中性别差异的最终原因也许可以追溯到演化上的性别原型。  相似文献   

13.
行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是气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儿童早期的行为抑制性表现,可以预测其社会行为,如同伴交往、利他行为、问题行为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幼儿园的问题儿童逐年增多,表现出的行为孤僻、不合群、破坏性等心理问题,以及低质量的陪伴是很多幼儿园和家庭的常态等问题,致力于通过"共情"特色德育建设,改善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幼儿园"共情"特色德育建设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实现"课堂革命",需要全方位升级,其中提升共情意识以增强课堂温度就是一个重要维度。"共情"本来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意指从情绪和认知上理解他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均与共情意识的缺失有关。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共情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共情,另一个层面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历史人物的共情,简称历史共情。剖析共情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可以看到,通过教师的关怀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学境界的多层次革新,以共情促共鸣,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学校管理者共情能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是一种心理品质.自20世纪90年代情绪智力理论把共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来,共情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品质,而是作为一种能力进行研究,它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共情能力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感知、觉察、分析、评价、破译、调控自己和他人情绪、情感、感受和思想的能力;其二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体会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共鸣,主体正向或反向主动接受这种"心灵感染"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较为恰当地运用到人际关系中去.概括地说,共情能力就是主体对客体情绪和情绪信息的感知、体验、表达、评价和调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罗伟娴 《考试周刊》2010,(3):215-216
儿童利他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对瑞士研究人员与中国研究人员对儿童利他行为发展趋势作的同一项实验研究进行了介绍。研究结果发现:3—8岁中国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趋势与瑞士儿童一致。向着平均主义方向发展.并逐渐向慷慨主义发展。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瑞士研究人员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愿意与他人分享所得.而中国研究人员则没有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利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2年2月刊发的《“容器”对儿童情绪发展的意义》一文指出,父母应具备儿童情绪的“容器”功能,接纳并帮助儿童调节情绪;家校要形成教育合力,理解、共情儿童的情绪,识别儿童的独立心智,调整儿童的认知,促进儿童“心智化”。由此我想到,安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内外对情绪敏感性的界定不尽一致,笔者认为,情绪敏感性是指个体在认知加工(感知、思维、记忆、决策等)过程中优先对情绪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并倾向于对环境中的所有信息都赋予情绪性意义,主要表现为对情绪相关信息存在认知加工偏向.情绪敏感性与情绪知觉、情绪易感性、情绪感染、共情等有明显的区别.情绪敏感性的测量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20.
同理心即共情,儿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同理心是指危机干预工作者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体验儿童的想法与情绪,然后将体验与理解传递给儿童。同理心是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良药",教师需要了解、理解同理心,在生活中溶解同理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