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对河南省12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是:德育功能乏力——同学们普遍喜欢中华传统节日,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深浅不一,部分同学由于钟情于西方节日而忽略中华传统节日。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是:高校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对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认识模糊,传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利用,缺乏转化大学生情感的条件和环境。改善该状况的对策是:完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环境,重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交融和传统节日文化网络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受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许多西方节日在国内的兴起越来越频繁,这些节日的涌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冲击。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够,认为是封建习俗,不加以重视,反而过于崇拜许多国外的节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在小学时代扩大对这些文化的传播,是保护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汉民族传统节日蕴含深厚的生命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生命教育内涵,通过文本涉及的节日内容进行或多或少的生命教育渗透,通过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进行系统的生命内涵解析,通过汉民族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对比进行双向或多向的生命教育,以此引导少数民族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生命实践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传承主体,增强其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前,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不强、"洋节"入华的冲击、节日法制化不足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乏力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的提升。增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各有其来源与节庆活动内容,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即娱乐功能与狂欢性、祈福功能与宗教性、亲和功能与社交性、自然时序和时令性。与西方节日基于某种文化因素并由人为规定不同,汉民族传统节日是以自然节律为基础进而发展出诸多文化功能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应强化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如洪水一样涌进国门。这些异族文化对汉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可谓大矣。异族文化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不可低估。少年儿童对这些异族文化的接受认可度令人怵目惊心。在这一变革时期,异族文化利用汉民族的包容性迅速发展蔓延,对汉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当下少年儿童把一些西方的节日奉为“先进文化”崇拜,而把本民族的传统节日看作落后的风俗习惯对待,  相似文献   

7.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我校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系列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培养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一、认识"我们的节日",把浓郁的节日文化深植心底"我们的节日"是指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特有情怀和文化,是美好的、幸福的、希望的节  相似文献   

8.
李利 《学周刊C版》2011,(9):59-59
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9.
尚代春 《教师》2014,(13):118-119
2007年12月,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把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孩子在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里可以放下书包,尽情地玩耍,体会节日的快乐,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民族节日文化的魅力。作为一名教师,为之欣喜,也有不少感慨。怎样让孩子面对传统节日文化,如何让民族节日文化的阳光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不爱过传统节日、不重视纪念节日,热衷于追捧西方节日并自我创设一系列在同质群体内流行的另类节日的现象,这些都反映了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着节日文化"泛化"的趋势,应当引起青年研究、青年工作部门和组织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对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泛化"现象和成因的理性思考,应通过重视媒体责任、开展仪式教育、吸纳先进外来文化、包容和发展青年个性等路径对青年群体中的节日文化进行重建与创新,从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并为发展先进文化而发挥青年的创造和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受到了冲击,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本文就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的特点、节日文化淡化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要保护和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此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俗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文化传承、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选择合适的路径,将节日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创设情境,丰富体验节日通过特定的形式将自古以来的一些器物和习俗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3.
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首先,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节日庆典纳入保护范围,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传统节日有三大传统:反映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反映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体现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最后,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因此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保护是当前急迫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一种工具性学科,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语文教科书中,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增长节日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对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弘扬节日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积极发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作用,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使节日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一、传统节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华传统节日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活动,让节日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节  相似文献   

16.
马丽群 《学周刊C版》2019,(19):180-18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节日也越来越重视,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不仅要从自身做起,更需要从儿童抓起。教师要增强儿童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知,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本文从幼儿园的中国节日体验式拓展活动开发与实践入手,探究幼儿园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84):163-164
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中华文化情感的凝聚,是民族精神文化特色的展示。我国大多数年轻人倾向于西方节日,传统节日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困境。如何通过传统节日教育恢复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成为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幼儿园传统节日教育现状,提出节日教育对策建议。旨在使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情怀,培养幼儿热爱祖国民族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族节日的形成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下的产物,节日的产生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西方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9.
丁华娟 《教师》2013,(16):54-55
近年来,由于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和学生传统节日观念的淡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流失甚多。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客观对待、积极引导、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既正确认识西方节日文化,又能客观地重新审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为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广泛传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时尚文化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导致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反倒淡漠了.其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中国特色”,连着民族的根,系看中华的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小学教育要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的宝贵德育资源,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创新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