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这个意象可谓褒爱有加,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对“月”这个意象的运用可谓令人击节赞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揽“月”入诗:或抒情、或怀古、或怀乡、或思亲、或言志……而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前赤壁赋》融“月”入文,匠心  相似文献   

2.
《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一篇奇文,千百年来倍受称誉。我们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欣赏本文诗化的语言,品味文中水乳交融的情、景、理,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而要完成这一系列审美活动,就必须抓住文中的一组关键意象——“水”与“月”。大文豪苏东坡似乎对“水”与“月”情有独钟,无论是开篇的写景,还是中篇的抒情说理,抑或收篇的主客同乐,始终都是抓住“水”与“月”这组关键意象来完成的。“水”与“月”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串连起文中的情、景、理,读来让人时时觉得置身于水光月色与水声月影的交相辉映之中。  相似文献   

3.
《镜花缘》中的武则天是天星心月狐下凡,她的命运与这颗星宿紧密相连.“心”、“月”、“狐”三个因素共同构筑了武则天的文化意象.“心”指心宿,代表中心地位,指明了武则天乃帝王之尊.小说家以此彰明“君权神授”,用天命肯定人事.“月”主阴,指女性,暗示武则天的性别身份,指责她错乱阴阳,僭越篡位.“狐”体现了人们对武则天审美态度的变化,从正面到反面、从阳刚到阴柔、从高蹈的人君堕落成异类.从“心”、“月”至“狐”,展现了武则天从“神”、“人”到“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其中“月”是全诗的重要意象,总共出现了15次,不仅描写了月的自然之美,更是引发了诗人置身于月夜中对人生哲理性的深思,以及抒发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的无限愁情。分析诗中“月”意象,能更好体味全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对李白诗《静夜思》中“床”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睡床、坐具、井栏。“床前明月光”之“床”的意象体系阐释为:从《静夜思》一诗主题出发,对月、霜、床三个意象的分析,从意象体系的角度,认为将“床”释为“井栏”更合诗意。  相似文献   

6.
许军 《小学语文》2012,(11):58-61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月”以其自身的特性,逐渐成为禅师与文人常用的意象之一,之后“月”的涵义慢慢泛化并被赋予了审美意蕴和精神追求,甚至是人格寄托。清代诗僧律然有《息影斋诗钞》存世,月的出现频率之高引发人们关于自然意象与佛性禅意之间内在关系的思考。在诗作中,他描绘了“月”在具体情境中的形变,包括月的大小、位置的变化,月光下多样的氛围感,时空下不同季节的月,月与其他意象的组合。“月”不仅是他偏爱的自然事物,更是他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意象书写中赋予了“月”意象以深奥的佛教教义。  相似文献   

8.
《诗经·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在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月”意象的丰富与深化有着开拓意义,从而使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田光荣 《学语文》2011,(5):25-26
“夜行舟”。即夜晚放舟远行。语文教材中有三首诗词涉及这一现象。一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夜发清溪向三峡”,二是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长亭晚”,三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阅读鉴赏中。人们一般只是简单地把“夜”当作行舟的背景。而忽略了“夜”这一意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于《月迹》中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绘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过这些意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之境。也正因为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蕴深远,情味深长。这种创作的审美取向,在当前的散文创作中仍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中有许多佳作。作者抓住某一意象,层层递进,起伏跌宕,回环照应,起到一唱三叹之效。如李商隐的“君间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现实到未来,从孤身一人到两人共窗,从巴山到故乡,作者抓住了“巴山夜雨”这特定的意象,反复运用,包含了人生多少的无奈和希望。最有名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悬挂——西斜——落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狼”是贾平凹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怀念狼》更是贾平凹对商州“狼传说”和“狼故事”的全方位展示。小说在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背景上描绘狼与商州人的关系,表现出狼意象丰富的商州文化底蕴:“傅山”这个打狼英雄的出现,源自于商州人的黄土情结和英雄崇拜意识;狼与人相生相伴,相生相克,循环制胜,互为生态链条的重要环境。  相似文献   

13.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文化理念中,“月”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意象,一直受诗人词者的宠爱,形成了一种东方人特有的“明月情结”。学习诗歌、鉴赏诗歌时,常常会有“月”的意象出现,准确把握这个意象自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蕴含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  相似文献   

16.
朱引玉 《学语文》2006,(6):47-47
“半”这个字在唐诗中用得极为普遍,但这个字在唐诗中到底是什么含义?今人多以这个字的本义释之,以为是“一半”。如涂元渠的《高适岑参诗选注》对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释就是:“半死生:作战的士兵已死去一半,形容伤亡惨重。”再比如《唐诗鉴赏辞典》对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解释是:“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相似文献   

17.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媵人持汤沃灌”一句话,对句中“媵人”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8.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赤壁赋》中,主客因“水”与“月”的永恒联想到人生命之永恒因而释怀于功业难就、人生短暂,这种思维是因苏轼内心道家的宇宙观而起。但笔者认为《赤壁赋》只是苏轼短暂的自我解脱,在《赤壁赋》前后皆有作品表明苏轼并不因官场受挫而放弃儒家的进取之志。笔者试从《赤壁赋》中“水”与“月”对主客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月亮”意象富有人的思想情感和品格魅力,蕴含着丰厚的哲理和悠远的文化韵味。本文试从离愁、爱意、相思三个方面对月意象在周邦彦的《清真集》中所表现的审美特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