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部剧本,这些剧本不仅在当时震撼了英国舞台,也在后来震撼了世界。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生当时就预见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三个多世纪过去了,莎士比亚研究仍然经久不衰,且已成为专门的学问——莎学。时至今日,全世界仍有难以计数的莎学专家,惊异於莎翁无与伦比的天才、陶醉於莎剧难以言喻的魅力,纷纷从哲学、心理、伦理、美学,语言等多种角度加以精细入微的分折研究,真可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歌德语)。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是一部倾注现实思考、充满政治意蕴的罗马历史悲剧。援引新历史主义批评策略,双向探索剧本之外的社会存在和剧本之中的政治状况,其中包含对民众的策略、对贵族的抑制及对君王的规范三方面研究,可重新勾绘莎士比亚心目中的理想国蓝图。  相似文献   

3.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4.
与马洛的<马尔他的犹太人>中的巴拉巴斯相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和更高的艺术真实性.本文通过对两剧的分析指出,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很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关注,这也是数百年来夏洛克研究持续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哈姆雷特》中剧本人物反复思量的终极问题,同时也是高频发生的事件。"死亡"作为该剧本的重要母题,必然也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哈姆雷特》中众多"死亡"事件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莎士比亚在众多的"死亡"情节中演绎着文艺复兴文化语境下基督教对"死亡"母题的宗教阐释,即救赎、皈依和沉沦。  相似文献   

7.
当代戏剧文学大师曹禺,于1996年12月去世,文学界为之哀恸。曹禺毕生从事戏剧文学创作,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我们刊登此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当时英国的一位著名的作家本·琼生曾经在莎士比亚的第一个戏剧集(1623年第一对折本)上题词,称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的剧本“震动剧坛”,“可以折服欧罗巴的全部戏文”。雨果曾把他叫做“戏剧界的神人”。四百多年来,莎士比亚一直被人称道,成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几个作家之一。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理应当作人类文化史上一宗珍贵的遗产,批判地继承下来,作为我们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不可缺少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不仅关注莎士比亚剧本,而且也把莎士比亚置于当代文化行业中进行研究。而其代表人物辛菲尔德正是通过对莎士比亚教学的批判,说明了莎士比亚文本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在辛菲尔德看来,莎士比亚在教学中发挥着意识形态的作用,莎士比亚成了保守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这种政治的批评是文化唯物主义莎评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哈罗德&#183;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罗德·布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他不仅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经典的绝对中心,更坚持认为是莎士比亚创造了我们.莎士比亚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人物形象塑造,对人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死亡的关注等方面,直接在精神和意识上创造了我们,扩展了我们.布鲁姆关于莎士比亚的这一看法,对我们理解莎士比亚不无启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撼人心魄的瑰丽戏剧和柔婉细腻的曼妙诗歌数百年来魅力经久不衰。他的十四行诗和其它形式的诗歌不仅格律谨严、蕴意深远,而且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本文从分析诗歌中的自然和哲学因素入手,对莎士比亚的诗作进行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3.
虽然莎士比亚已故去三百七十九年,但他留给后人的剧本《李尔王》至今读来还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李尔王》一剧是舞台上演出最少且最不成功的一个剧本.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李尔王》比《哈姆莱特》更受到东西方学者和评论家的注意.布拉德雷教授认为,从戏剧的角度来看,此剧的确有些瑕癖,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它的想象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他的结论是:“我认为《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成就,但不是他最好的剧本.”在我看来,《李尔王》一剧中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莎士比亚传递给我们的道德信息.  相似文献   

14.
《威尼斯商人》描述了几百年前生活在商业发达地区威尼斯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剧作家莎士比亚把当时人们生活中的生活元素融合进了这个剧本中,使自己的作品贴近生活,易于和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该剧的创作元素使用得当,使该剧成为不朽之作。今天的人们依然乐读不疲,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文化要义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从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师: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哪位同学介绍一下莎士比亚及其创作? 生: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2部叙事长诗,37部剧本,他的主要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段--双关语,暗示,象征--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认为:正是由于莎士比亚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段,才赋予了剧本更深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正> 悲剧《李尔王》,象莎士比亚的其它许多剧本一样,也是根据英国的古老传说改写成的。在莎士比亚以前,其他文人用传记、长诗、剧本等各种体裁写成的李尔王的故事,都是以老王恢复王位为结束。莎士比亚却推陈出新地违反苦尽甘来的结局,把李尔王的遭遇发展为悲愤而死,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上,莎士比亚被公认是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许多国家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珍宝。为什么莎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惊人的艺术魅力,如此深入人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0.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