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从“真”与“美”的探求、“意义”与“意味”的把捉、激情与理性的交融等三个方面,阐述闻一多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目的、方法与特征,并由此梳理他的学术理路,勾勒出他既有清代朴学家的渊博严谨又富于现代诗人的想象与激情这一独特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2.
高倩 《现代企业教育》2008,(24):186-187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用现代西方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他结合乾嘉朴学与西方的实验主义思想,逐步构造出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方法。本文试从胡适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基石和核心两个方面,来探讨他是如何将科学方法论与中国传统丈化相互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以此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的。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研究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学术品格形成的中外学术渊源,探讨了闻一多学术品格的现代性问题。闻一多把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相融合,形成了将东方和西方、科学性和诗性、传统学问和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善结合的学术思想。在具体研究中,闻一多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微观的严谨与宏观的开阔,讲求研究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获得了鲜明的现代学术品格,他在我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历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以实证为中介,将西方实验主义与清代乾嘉朴学的考据方法以及传统治学思想中的怀疑方法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的科学方法。胡适的科学方法,为中国现代学术开辟了注重方法论的方向,也有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但由于其方法过于注重假设,易倾向于主观主义、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后,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演进。宋元以来的理学重要人物,原其阙里,追其祖籍,考其桑梓,多与徽州有关。降及有清,徽州学者在承继和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领朴学风气之先,开启了影响甚大的乾嘉汉学。毋庸置疑,自南宋以降迄至有清,徽州区域学术文化的演变,不但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变迁同步,且该区域形成的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在12世纪以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史上,具有导向性和典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源流变迁,考察其传播与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要遵循历史的逻辑,站在教育学术史的高度,审慎地选择教育学学术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就胡适的治学方法论形成的渊源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他的方法论体系是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和方法与中国学术文化传统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是支撑其艺术生命力的精神源泉。这种痴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心理倾向。在他的诗作中,从追寻到幻灭的恋旧情结和死亡意识的不同彰显可以看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激烈交锋,隐含着他心灵深处的冲突与分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从对《神话与诗》的解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继承了清代朴学精神,同时又引入了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文化阐释批评等现代研究方法的闻一多,将严谨精细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系统的文学研究方法统一了起来;他以一种反思、质疑的研究态度和时代使命感,将学术性与现实性相融合,又以诗人的激情和求真求美之心去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古典文学研究卓然不群,充满了诗意和社会责任感。从其《诗经》研究可以明显看出他对清代朴学严谨求实科学精神的继承,以及他对古典文学传统研究方法的扬弃。  相似文献   

11.
论张舜徽的清代朴学起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舜徽认为清代朴学源于宋代学术,不仅宋代朴学是清学的先声,而且,清学也有继承、有扬弃、有修正地吸收了宋代理学的有益成份。本,论述了张舜徽对朴学源流的考辨以及比较梁启超、钱穆、张舜徽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分析了近代以来学术精神与学术意趣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成人教育精神的现代重构,既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实践,更是一项宏大的文化活动。而在“教育实践”与“文化活动”的互动中,不仅显示传统成人教育精神的现代重构的极端重要性和极其急迫性,更揭示了中国成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联系。这也表明,重建的核心环节是以现代视阈解读传统成人教育精神,关键是科学论证重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而重构路径的理性思考则是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1月20-21日,"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从多维视野中研究闻一多新诗创作、理论和批评,发掘闻一多诗学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会议的主题没有局限于以往单方面来解释闻一多人生和精神的传统思维模式,而是将他置于20世纪民族国家的理想建构和新诗现代化转型的话语谱系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梳理和反思其人格精神内涵的变化历程.另外,对闻一多学术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再研究,成为闻学研究交叉性和互渗性的重要体现,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的基础上,兼有相关知识的学术视野,运用学科互补的优势拓宽研究思路和学术领域.此次会议还改选了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的理事会.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在国难当头之际,透过现实的腐朽镜像,看到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最虚伪和最丑恶残忍的一面,并认清了当时黑暗现实的本质,于是由原来崇尚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转变为批判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并声称自己读中国书是要戳破他的疮疤,志在摧毁那病入膏肓的封建精神堡垒乃至现实社会制度.纪念五四运动、发扬民主精神,要努力发掘闻一多对当今时代具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品行.  相似文献   

15.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融突和合、化解矛盾、张扬个性、创造新生之特征。因此以和合思想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符合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背景、新发展观和发展规律。和合思想可以作为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的方法论,以和合的时空结构思想来指导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化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中国本土设计文化与全球设计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实现中西设计文化差异的协调与传统设计文化的现代转换,为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作出最优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借为王洪伟新作《扎根的现代性:当代中国钧窑先锋艺术———以张大强陶艺生命史为核心的艺术社会学研究》撰序之际,通过对近年来王洪伟钧窑文明研究历程的系统回顾和学理分析,一方面高度评价了王洪伟立足于独特传统钧瓷文化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及现代性转型可能性路径的学术雄心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强调提出历史文化研究或中国社会学研究首先要坚持"顶天立地"的精神:既要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具有世界眼光和前沿意识,又要深入中国实践的基层,具有本土立场和草根精神,还要有"包容"精神,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学术研究在理论上力求不走极端、不搞片面性,尽可能实事求是。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在理论研究上要强化"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意识,正确处理"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的不可分割性关联,发掘现代社会开拓和成长的传统因素和传统资源,一者立足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逻辑和学理逻辑,努力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可能性、规律和路径;二者由此努力建构起世界眼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理论框架体系和解释模式,参与世界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沿对话。这对于像钧窑这样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徽州朴学在乾嘉时代把科学的考证精神广泛地动用到音韵、训诂、哲学、天文、历算、地舆等各个方面,而发展为专门化的研究。徽州朴学是清世朴学重要阶段的代表,其渊源是东汉一系的古文经学。 徽州朴学的成因,既有雍、乾时期普遍性的社会原因,如清初学术风气的影响和乾隆时期统治者对经学的重视,又有徽州独特的地域性的经济、学术原因,这表现在受到新安理学的治学态度和积极入世思想影响,以及徽州发达的商业经济对文化、学术繁荣的促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把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和西方人类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阐释批评方法。他立足于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原始思维的研究成果,运用各种学科理论、论证了原始思维对《诗经》的影响,本文探讨了闻一多对《诗经》的训诂阐释方式;他运用文化阐释方法所揭示出来的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象征意象;他对古代民俗的还原和重现,以及运用文化阐释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初儒学批判与中国现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对儒家的批判分为两个方面:从学术上,批判宋代以来的理学,提倡经验主义的朴学;从政治上,批判秦以降日益严酷的君主专制独裁,主张恢复周代的封建制度。这种批判是中国现代学术和思想发展的直接资源之一,但它西方近代鼓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朴学的“科学性”与西方近代科学完全不同;而对专制君主的批判也未从根本上否定专制制度本身,当然也就不具备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