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瑞凡 《百科知识》2023,(15):61-62
<正>“是……的”句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及口语中均被广泛使用,同时也是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显示,在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是……的”句式的错误使用呈常态化趋势,共出现2629次,频率高达99.999%,占句型错误的41.5%。本文通过强调句式“是……的”的本体研究,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中的“是……的”句型偏误进行总结、分类,归纳出留学生习得偏误的类型并分析其原因,以期为国际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字红 《科教文汇》2008,(14):175-176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3.
“被”字句在汉语中是一种常用而特殊的句式。但因汉维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致使学生在使用汉语被动句时出现了许多偏误,所以本文就维吾尔族学生使用被动句时的一些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对策,以求对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英汉语言中无灵与有灵句式的对比研究,以及英语无灵主语句的剖析和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翻译方法的探讨,指出英汉民族思维习惯的差异性,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有灵句和无灵句句式,从而在语言学习中注意思维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英汉语言中无灵与有灵句式的对比研究,以及英语无灵主语句的剖析和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翻译方法的探讨,指出英汉民族思维习惯的差异性,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有灵句和无灵句句式,从而在语言学习中注意思维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被“字句在汉语中是一种常用而特殊的句式.但因汉维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致使学生在使用汉语被动句时出现了许多偏误,所以本文就维吾尔族学生使用被动句时的一些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对策,以求对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汪毅 《科教文汇》2009,(32):255-255
成熟的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他认为在传达某种信息时,用他习用的语言格式效果最好,用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用的是地方”,而他们正是通过这些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作家的语言风格一旦形成,往往就成为其文学上的标志性特征,如鲁迅作品中“冷峻犀利”的鲜明风格,让读者能够很容易将其与其他作家区分开来。毫无疑问,老舍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独特语言风格的作家,关于这一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评价到:“他(指老舍先生)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口语……其所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其实,老舍先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不仅从北京口语中汲取鲜活的字和词加以灵活运用,使得语言通俗浅显、生动活泼,还有意识地对生活中各种句式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以简练的语句表现复杂的情感,形成了言简意丰、回味悠长的风格句式。本文拟结合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谈一谈在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几种风格句式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对双宾语句的研究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角度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是对双宾语句中的远宾语能否由表示占有、领属的偏正结构充当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对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远宾语不能由表示占有、领属的偏正结构充当的原因进行简要地阐述。  相似文献   

9.
李娇  李祖明 《科教文汇》2008,(8):161-162
在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却”的使用极其频繁,用法灵活,其意义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彼此间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本文着重就虚词意义作一简单分析。例句后的前一数字为回数,后一数字为页数。句中的“却”用一表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117名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能力测试将口语应用能力量化,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示口语应试成绩与应用能力不相关。为探究其原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技术分析得出影响口语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重视程度及努力程度,配合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得出应试成绩与应用能力不相关的原因:当下教育环境中考试已“变味”;口语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无实用性;学生缺乏语言环境、自身重视程度及努力程度低。  相似文献   

11.
"A跟B不一样X"是一个语感上可以接受但语料库中难觅实例的句式。本文通过对这一句式特别是对X的探讨,解释了其可以为语感所接受的原因,并根据留学生在习得这一句式时出现的偏误,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韩晶子 《科教文汇》2009,(13):111-111,141
长久以来,在日语口语教学中存在不少难题.无论是日籍教师还是中国教师对此都颇为关注,大家都力图寻找一条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之道。本文主要针对中级日语口语课程,分析讨论“GTL”式教学的可行性,旨在增强学生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日语口语(会话)课程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纯 《科教文汇》2009,(1):234-234
当主语句非施事时,与“VC”有直接的句法和语义联系,“VC”是句子的谓语中心结构,“VO”作为“VC”的状语起修饰作用,此时重动句的句型应匈“主+状+动”。当主语为施事时,与“VO”和“VC”都有直接的句法和语义联系,但从句子表达的语义重心看,“VO”仍是“VC”的补充说明;而且一些修饰性的成分,都出现在第二个动词或“VC”结构前后,“VC”是整个谓语的核心结构,重动句的句型仍为“主+状+动”。  相似文献   

14.
李娟 《内江科技》2010,31(6):26-27
"给"字句由于其多论元和句式多变化而显得非常复杂,"S1:Np1+V+给+Np2+NP2"的变体"Np1+V1+给+Np2+V2"有时会产生歧义现象。如"我铡草给你看"就有两种理解方式。本文就试图从这个句子入手着重分析"Np1+V1+给+Np2+V2"这一句式。  相似文献   

15.
谢蓓 《科教文汇》2008,(29):45-45
文章对评注性副词“的确”与“实在”在句式语义和形式分布上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探讨了它们在语用上的特征。通过分析认为,在句式语义上,“的确”是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进行肯定,“实在”既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确认,也可以强调存在的某种情况。在形式分布上,“的确”要比“实在”显得更加地自由。在语用上。“的确”客观性的成分多一些,“实在”则表现出更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桂诗春提出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失误分析认知模型和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错误分类方法,对自建的“辽宁省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语料库”中的语言错误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错误,并重点分析高频错误出现的原因,旨在帮助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杨宗波 《科教文汇》2014,(32):109-110
通过对韩国语对象心理形容词典型句式在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论述了此句式不是所谓的双重主语句的理由,得出了一个结论,即韩国语对象心理形容词典型句式中的第二个名词性结构在句中不是充当小主语而是充当补语,同时第二个名词性结构中的‘’也不是主格助词而是补格助词。  相似文献   

18.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19.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20.
黄纪针 《内江科技》2007,28(2):24-25
本文提出如何将语境和语篇构制融入阅读教学中,从而使阅读教学不再是词、句、语法结构分析和翻译,真正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摆脱机械的词汇和句式的输入,创造性地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