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指出汪笺、彭校中因不明一些虚词的较为特殊的用法而出现的释义不确的问题。现举“遂于死也”条:《思贤》:“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76页)汪笺: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彭校:…  相似文献   

2.
(4)指出汪笺、彭校中的非误字问题,而原文不误却训以误字的原因为不明原文之义,或不明文字、词义的演变。尽管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因抄写、排版等疏忽确实存在误字现象,但在具体使用误字手段训释时仍需持慎重的态度。现举“治之危渐”条:《务本》:“故明君莅国,必崇本抑末,以遏乱  相似文献   

3.
(2)双音词中的并列复词首先有识别的问题。汪笺、彭校在具体处理并列复词的时候,存在着诸如并列复词和偏正复词的互混以及误将近义并列复词当成同义并列复词等问题。现举“隔捐”条:《明暗》:“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55页)汪笺:“捐”旧作“损”。俞  相似文献   

4.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5.
通假,指的是古书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一般认为,通假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种情况。现行中学教材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通假的范围。古书中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通假现象很多,常常造成读者特别是初学古文的中学生阅读上的障碍,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不明通假,往往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通假者不  相似文献   

6.
第一节词义和用法的推断与辨析一、在语境中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常用方法方法一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例:(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不。(《愚公移山》)(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劝学》)对通假字的语义推断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通假字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的,如“孰”与“熟”;二是音同或音近而且意义也…  相似文献   

7.
古人用字多通假,文献(包括出土材料)愈古,通假愈多。故后人阅读古籍,如不明通假则难以达。但对通假亦须有正确理解,否则在解释或应用时难免出错。本文以《说文》中的藉、、籍、荐、五字为例,以辨明“通假”、“混用”、“误同”等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8.
高一《语文》(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东汉王符《潜夫论》目前较好的注本为《潜夫论笺校正》([东汉]王符,[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本人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并充分利用诸版本中的异材料,综合运用字学、词义学、语法学、音韵学的语言学理论和训诂学理论以及版本、校勘等古籍整理的研究手段,考释了《游夫论》一书中的130条词语,对汪继培笺(以下简称汪笺)和彭铎校正(以下简称彭校)中的疏误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11.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2.
《诗小雅·十月之交》篇第四章八句云: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聚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毛诗序》谓:“《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全篇八章,蕴含着周幽王时重大政治历史事变的内容。但郑康成笺《毛诗》说:此篇为刺厉王之作。戴震主《毛诗序》说,王国维从《郑笺》说。《毛传》说艳妻即褒姒,王国维说皇父即函皇父。近人李平心认为皇父即申侯,艳妻为申侯女,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呢?王力先生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还说:语言里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  相似文献   

14.
陈瑑的《说文引经考证》是《说文》学中的重要著作,前人评价其仅概括为“凡《说文》之引经与今经本字同者,概不复述,其不同之字,或证通假,或明其错误,共计五百二十二条”,这是很不够的。陈瑑在《说文引经考证》中广泛引用时人的研究成果多达百余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嘉时期对《说文》引经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阐发《说文》的体例,对《说文》版本的校勘也多有评说,这些都是书中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诗经·关雎》篇之前,有一段序言,我们通常称之为《毛诗序》,其曰:“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其后无论是郑玄的笺,还是孔颖达的疏,亦或是朱熹的僻集传》,大体上都是秉承着《毛诗序》“后妃之德”的立论宗旨去解读《诗经·关雎》思想内涵.然而,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一大批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的著名学者对“后妃之德”接连发难,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择》和闻一多先生《风诗类钞》不同意《诗经·关雎》是关于“后妃之德”的“附会”之说,认为它仅仅是一首民间自由情歌,此说影响甚大,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关雎》篇的理解.本文主要从先秦的“隐语”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献资料等方面对”后妃之德说”的合理性做出阐释,力图接近与还原《诗经·关雎》立意宗旨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一个咸亨酒店,这“咸亨”一词,课本既没有注明出处,也没有解释含义。我想对此作一简要的注释和说明,以供教学参考。《易·坤》:“品物咸亨。”这便是“咸亨”一词的出处。《说文》:“咸,皆也”;《玉篇》:“咸,悉也”。可见“咸”是程度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都”。《正韵》:“亨,音哼,通也”;《辞海》:“亨,通达顺利”。这样,副词“咸”同形容词“亨”合起来,构成一个  相似文献   

17.
古代书籍里有所谓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通假字的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中学教材中所有的通假字背上和默上。当然能掌握一些有关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将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准确识记有关通假字。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大致有三: 1.两字音同或音近。比如“反”通“返”,“知”通“智”,  相似文献   

18.
教材中有几篇文言文涉及到“谏”的知识,注解比较简略,一些权威工具书的注解也不全面。“谏”,《辞海》中注解①为:“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如《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就注解看,“谏”所用的方式是“直言”,而从例子看,不能说明“谏”的方式是否是“直言”。其实,我国封建社会里,臣对君、晚辈对尊长进行规劝,使其改正错误,方式不单是“直言”,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三家注通假琐议方心棣先秦两汉古籍中通假是普遍现象。钱玄同曾云:“周秦诸于、史记、汉书、汉碑等,触目都是假借字。”(《汉字革命》)清代学者俞松也说:“读古人书,不外乎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三者之中通假借尤要。”(《俞曲园书札、上曾涤生书...  相似文献   

20.
《尔雅·释言》:“爰,於也。”《小雅·斯干》:“爰居爰处,爰笑爰语。”郑玄笺:“爰,於也。於是居,於是处,於是笑,於是语。言诸寝之中,皆可安乐。”郑氏解释这两句诗,妥当顺畅。但他笺《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云:“爰,於也。今於何居乎?於何处乎?於何丧其马乎?”同样是“爰居爰处”,郑玄却作了不同的解释。朱熹似乎看到了郑笺的矛盾,故他在注释《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