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  相似文献   

2.
请一个木匠做家具,五天做了七大件。他的娴熟的技艺,使我惊叹。闲谈中,他说了自己学艺的经过,特别提到:“一年斧子二年锛,三年刨子学不真。”为了学会使用木匠工具他在重体力劳动中,度过一个个严寒酷暑。得心应手地使用斧、锛,刨、锯,是木匠的基本功。他活儿做得漂亮,全靠基本功过硬。这,使我油然想起了文学创作。从事文学创作,也要先具备基本功。基本功过硬,才能写出好作品。同木匠的基本功相比,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譬如,要透过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现生活  相似文献   

3.
梁衡 《新闻实践》2009,(3):27-27
木匠手里有一把锉刀.有时木器家具专要那种平整、圆润感,这锉刀的作用是专门打掉突出的棱角.  相似文献   

4.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大致有三点.  相似文献   

5.
欲得好新闻,须做有心人。这是我采写《藏书小木马运往美国》和《篁村苗木远销香港》两篇小文的一点粗浅体会。一九八三年年底,我家请了本乡的三个木匠来做家具。一天晚上,一个木匠谈到政策放宽以后,他们村里的家庭车木传统副业日益兴盛之事,接着扯到本村车木工艺制品厂的情况,说他的弟弟是厂里的车木师傅,眼下正在日夜加班,生产一种  相似文献   

6.
他叫金宝堂,随州市安居镇家具厂的一个木匠,人称“本镇记者。”因为母亲早逝,哥哥、姐姐离家早,父亲忙于营生,金宝堂上到初中二年级便辍学在家,十五、六岁就学了一手好木工活。他从小酷爱文学,因此,他虽在工厂当木匠,但总爱写写  相似文献   

7.
6年前,也是在《青年记者》专栏的最后一页,我写了篇短文《做自己的“匠”,让别人“帅”去吧》。国人对“匠人”打心底里瞧不起,都不愿做“胸无大志”的“匠人”,连“匠才”都被用来贬人,即便“巨匠”也不如“大师”好听。人人都想当“帅才”,可是,光“帅”又有什么用呢?  相似文献   

8.
朱丹 《大观周刊》2006,(28):60-61
在业内同行把王黔生称作“大师”,外行的人也愿意称他为“大师”。厨艺精是做大师的必然,为人师表的品德更是做大师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王黔生身上还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厨房他可以将菜品做到极至;在厨房之外,他用所有的精力将滇菜文化传播到世界上他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才艺     
父亲没有上过学,真的连扁担倒下来的“一”字都不识,但父亲不仅是方圆几十里呱呱叫的木匠,而且多才多艺,唢呐,胡琴,锣鼓样样都会,甚至还能口头做诗.我有时想,如果父亲有条件上大学,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无可限量吧?  相似文献   

10.
章月娥 《出版参考》2011,(11):43-43
印度佛学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学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  相似文献   

12.
我若暴富     
老魏闲来无事时总喜欢做些“万一中了体育彩票”、“假如路上捡到钱包”之类的美妙遐想。老魏原本以为只有他这样的俗人才会去做如此粗俗不堪的梦想,一天在办公室闲谈到这个话题,没想到平时道貌岸然的同事们一个个都抢着发表发财狂想,有说要买豪宅名车的,有说要辞职开公司的,有说要出国旅游的,自然,也有半真半假说要包二奶三奶的。对这些俗人的想法老魏一概嗤之以鼻,比起他们的口腹之欲来,卓尔不群的老魏实在更注重精神愉悦,更追求生活品质,更讲究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大师的邪念     
气功大师一早起来就有点坐卧不宁。他知道,是自己的寿限到了。但气功大师不知道自己有怎样一个死法。这样也好,他想。同时决定把生命的这最后一天留给自己,不见任何人。气功大师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他要对自己的一生作一番必要的梳理。梳理的结果,大师对自己的一生基本满意,无甚遗憾。  相似文献   

14.
最贵的宝石     
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我就压根没打算找个正当的行当。我讨厌做科学家.年纪青青的就一脑袋白毛,每天掰着手指数着死多少脑细胞更讨厌做什么半吊子电工.据说只相当于中层知识分子程度.而工程师更象一个棒球小子.顶多也就扛个电锯,跟木匠似的,顺便说一句.上班族我也鄙视.他那身白大褂佩领带实在太象乡镇医务所中医科的大夫了……  相似文献   

15.
请不要误解,所说匠人毫无贬低之意,恰恰相反,每每在古建筑前见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屹立百年甚或千年而依然完好,或是见到明清时期的家具那种精致与温润,都会对建造者或制作者肃然起敬,不管他们是大师还是小工,都一样令人敬仰,因为他们留下了传世之作.或是建筑,或是家具,或是壁画,或是小小的把玩,无不透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耐心与淡泊.有人说,时代不同了,人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一生只专注于干一件事或一种事,现代人的节奏,所承受的压力也与古人大不相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对建筑、家具等质量优劣的判断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异,首先应该坚固耐用,其次要舒适好用,再次要美观大方.  相似文献   

16.
民间格言曰:艺多不压人。到我家乡,格言降级为一句小地方的俗语:天旱三年饿不死 手艺人。手艺的“艺”这个字,迄今其内涵大大膨胀,而且一步步攀升到了高级平台。譬如“文艺界”,看似“文”居于“艺”之前,事实却是,我们在各类媒体各种场合所注意的,几乎都是走红“艺人”;而“文人”呢,不知都在哪个角落缩着,越来越自我丢失了。 过去,乡间的手艺人通常称匠人,技艺高的称匠人家或师傅。“匠”的称谓现在已较少使用,文学词库中却有所保留,诸如匠心独运、文学巨匠,那是褒美的措辞;匠气十足、匠人所为,则有贬责的意味。某些词典把“匠人”解释为…  相似文献   

17.
请不要误解,所说匠人毫无贬低之意,恰恰相反,每每在古建筑前见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屹立百年甚或千年而依然完好,或是见到明清时期的家具那种精致与温润,都会对建造者或制作者肃然起敬,不管他们是大师还是小工,都一样令人敬仰,因为他们留下了传世之作。或是建筑,或是家具,或是壁画,或是小小的把玩,无不透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耐心与淡泊。有人说,时代不同了,人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一生只专注于干一件事或一种事,现代人的节奏,所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电影检查工作由二十一位检查员执行,他们之中包括有教师、木匠、教授、家庭主妇及留在家中做“主妇”的丈夫。他们每星期兼职检查员三天,并被鼓励继续他们的正职,以跟真实世界保持接触。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手艺闻名四乡的木匠师傅.为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后人.从不带徒的他准备收徒传艺。干手艺需每天走村串巷,到不同的人家谋活计.看不同主人的脸色挣饭吃。这天。他带着第一个徒弟来到一户人家做手艺.主人非常客气,每餐好酒好莱招待.结果这个徒弟把不住自己而贪杯.误工又误活.师傅没几天便辞了他,接着.木匠师傅又收了第二个徒弟。  相似文献   

20.
同刘墨禅有交往的人称他“刘大师”。大师者,一为推崇他的画品.二喜他的人品。“地案斋”的由来刘墨样的画室取名“地案需”,与众不同的取名自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刘墨禅9岁丧父,童年时代的生活,去日苦多。自幼爱好绘画,使他在不幸中找到了一份慰藉。12岁辍学养家,没有钱买纸笔练画,遂以大地为纸,以木炭为笔,随心画来,恣意涂抹。他那时就想,白石老人能通过自学努力从一个穷木匠成为艺术大师,只要我心诚勤奋,也一定能有所造就,在这一精神的感奋下,刘墨排开始了国画艺术道路上艰苦的追求和探索。观察、写生、试着创作,没有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