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潜意识的表达。梦常常和小说联姻,它在小说中表达的是人物的潜意识,同时也是作者的潜意识。贾平凹擅长把梦融入小说中,《怀念狼》这部小说对梦的描写极具代表性,小说中的梦既暗示了主人公"舅舅"傅山对狼的恐惧,又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中人们生存困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怀念狼》这部小说继续展示了贾平凹的新追求 ,浑厚、从容的叙说背后是深切的忧虑。贾平凹或直接铺陈 ,或凭藉隐喻、象征 ,刻意展示人类的危机 ,同时又通过以“西游”模式叙述的一路灭狼的故事暗示人类的危机无法拯救。此外 ,作家在小说中尝试的整体象征方式和贾平凹式的“装神弄鬼”亦深可玩味。  相似文献   

3.
《怀念狼》这部小说继续展示了贾平凹的新追求,浑厚、从容的叙说背 后是深切的忧虑。贾平凹或直接铺陈,或凭藉隐喻、象征,刻意展示人类的危机,同时又通过以“西游”模式叙述的一路灭狼的故事暗示人类的危机无法拯救。此外,作家在小说中尝试的整体象征方式和贾平凹式的“装神弄鬼”亦深可玩味。  相似文献   

4.
"狼"是贾平凹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怀念狼>更是贾平凹对商州"狼传说"和"狼故事"的全方位展示.小说在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背景上描绘狼与商州人的关系,表现出狼意象丰富的商州文化底蕴"傅山"这个打狼英雄的出现,源自于商州人的黄土情结和英雄崇拜意识;狼与人相生相伴,相生相克,循环制胜,互为生态链条的重要环境.  相似文献   

5.
“狼”是贾平凹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怀念狼》更是贾平凹对商州“狼传说”和“狼故事”的全方位展示。小说在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背景上描绘狼与商州人的关系,表现出狼意象丰富的商州文化底蕴:“傅山”这个打狼英雄的出现,源自于商州人的黄土情结和英雄崇拜意识;狼与人相生相伴,相生相克,循环制胜,互为生态链条的重要环境。  相似文献   

6.
从《废都》开始,贾平凹的小说创作逐渐由再现生活向表现心灵世界过渡.本文通过对贾平凹近作《怀念狼》的解读,论述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这一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小说《怀念狼》所描绘的世界是一个既真实又让人觉得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世界。小说通过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的交互影响,使得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怀念狼》是贾平凹在上世纪末的力作。在这部近似寓言的作品中,贾平凹以独特的视角,在看似平常的“寻狼”故事里做深度的开拓,拷问着人类生存以及自我精神的归属,最终走向人类自我生存的生命终极关怀。其目的就是为了找回我们曾经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园,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怀念狼>讲的是作者为商州仅有的十五只狼拍照存档的故事.一路上,在保护狼的理想与杀狼的行动中体现了主人公与猪人舅舅对话的失败,与同伴烂头对话的失败,与村民对话的失败,与作者对话的失败,说明人类想要保护狼、保护人类自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人类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断头台》以一对狼为线索,贯穿全篇,描写他们历经二次生死逃亡,三次失去幼崽的心灵创伤,透他们悲惨的命运,小说从新的审美角度对狼的本质作了真情叙述,体现出作者高度的生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严氏兄弟比较分析了《儒林外史》在功名富贵的表象之下反映出的是:功名对世人,尤其是读书人的毒害之深;由此更令人感到科举制度对世人心灵戕害之深,表明了作者憎恨,唾弃科举制度。既同情世人深陷其中而不自觉,又鄙视严贡生这类仕林中败类。从而达到了表现主题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人性美的风情画,有人情、恋情、亲情之美。展现了理想化的边城风貌,从中灌注了作者关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述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表现了悲剧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名著.其作者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尽情发挥着他孩子气的想象,同时,作者在书中也溶入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求功名而不得的苦恼,创作的过程是他宣泄自己情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超人"是一个特殊的语汇,就杰克·伦敦而言,在其思想倾句和作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为两者的结局都具有"悲剧性"的因素,文章试图从"超人的悲剧"这一特殊的角度,透视、分析作家和其艺术创作中的丰富内函.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第十六回末关于秦钟之死的异文众多,且相去较远,只有早期版本中秦钟还魂并劝宝玉立志功名的处理最为妥善,最贴近作者本意.早期版本中秦钟遗言劝宝玉相对于前文显突兀,但并不矛盾,这样的处理中带有作者的深意.秦钟这个角色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功能性重于情节性的人物,其临终遗言中“悔迟之恨”的设置关乎全文要旨.《红楼梦》有将宝玉、秦钟二人合一的倾向,秦钟临死悔悟是作者对宝玉的讽刺和惋惜,也是作者本人忏悔之情的表露.从《红楼梦》的对称性上看,这种设置符合全文结构特征,更贴近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17.
<阿金的眼泪>利用一位已届中年的中国孝子阿金在老母颤巍巍的棒打中突然流泪的情节.再度关注了挣扎在中西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下的中国青年移民的生活状况.眼泪在文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涵义,阿金是由于突然意识到潜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传统文化正渐渐失去而哭泣的,即将与息息相通的文化母体相分离的痛苦与害怕让阿金突然失控并当众流泪.  相似文献   

18.
西方当代理论界有一种极流行的观念:作家在文学活动中已不起作用,死亡了。罗兰·巴特的“作者死亡论”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和解构巴特的《作者之死》中的主要观点集中反驳了这种“作者死亡论”。提出:只要文学存在,作家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写作和女性阅读的角度对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进行重新阐释,通过细读文本和联系时代背景,从宗教、家庭和母爱三方面说明斯托夫人独特的女性意识和政治目的,试图为更好地理解斯托夫人,更准确地解读其文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小说巨大文学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说主人公杰伊.盖茨比的成功塑造,笔者应用心理分析方法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作者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