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技术力量,世界各国加紧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对当前研究进行及时梳理,可为今后国内人工智能政策的理论推进及政策出台和完善等提供指导。[方法/过程]以国外SSCI和国内CSSCI期刊数据库收录的395篇研究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外人工智能政策研究的高共被引文献、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等进行深入探索。[结果/结论]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势头迅猛;高共被引文献反映了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应用前景、技术革新及对社会的影响;国外研究热点涵盖了知识管理等十二类主题,而国内研究热点则包括国家治理背景下人工智能政策发展路径等三类主题;国外研究的演进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而国内研究则体现在两个方面。最后,从加快形成和构建人工智能政策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从创新过程视角探讨颠覆性技术演化特征,提出一种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的方法。[研究方法]基于技术演进对颠覆性技术典型案例进行特征分析,构建科学-技术-市场模型,基于模型构建对应的论文、专利、项目主题网络,辅以相关政策分析,以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结论]通过案例分析得到颠覆性技术的特点:经历从实验室到应用的发展,需在较短时间完成迭代扩张;颠覆性技术具有异轨性,是不断动态完善的创新技术;颠覆性技术来源于基础理论创新或技术突破、跨领域的技术应用、多项技术集成创新,是相对于领域的新技术;颠覆性技术产品满足了新的应用场景,具有主流技术产品不具备的功能。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从演化视角整体看,人工智能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应用场景出现在医疗、交通等领域;面向重大需求的主题方向更强调在“人机融合智能”领域的重点攻关;关注应用层共性技术,突出表现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案例推理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种推理技术和学习机制,通过在案例库中检索匹配相似问题及解决方案,对于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文献梳理,针对案例推理的应用,详细分析了CBR在故障诊断、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对文献的研究方法以及开发的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并做出述评。针对气象灾害应急决策领域,提出基于案例推理的气象灾害事件案例表达与案例提示机理系统,并结合现实需要,就案例推理的研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医学院校为例,首先介绍了医学案例融入智能算法课程的作用,其次介绍了医学案例融入智能算法课程的教学设计,最后给出了遗传算法的教学案例设计。以案例为导向,可以增强算法编译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学习智能算法,并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对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顶尖咨询机构权威报告、我国重点科技项目布局方向的共词分析遴选出高频词的未来产业领域,根据“对标国际、紧扣国家、立足江苏”的原则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引领江苏发展的未来产业。基于2010-2019年WOS核心合集收录的英文文献和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文献,运用知识图谱方法进行前沿热点技术分析,为江苏下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借鉴。结果显示:江苏有基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端化发展;美国和中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最为活跃的国家;国外人工智能的热点技术为机器人、物联网、特征提取和强化学习,重视对系统、模型和算法的研究,未来向着与大数据、物联网融合的方向发展;国内重视对模糊控制、遗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未来向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社会治理、5G、人才培养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学学研究》2021,39(8):1364-1372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其在解决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风险,因此对人工智能风险及其治理的探讨迫在眉睫。依据现有研究,论文首先分析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可能涌现出三类主要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和管理风险。其次,依据契约理论,类比分析契约的特性所引致的交易问题和人工智能的上述三类风险,提出人工智能风险的契约观,认为:人工智能的风险源自于契约的不完备性、隐性性和不透明性。再次,依据契约治理理论,以契约的设计、实施和监督为重要环节,提出人工智能风险的契约化治理机制。最后,从制度设计的视角出发,提出人工智能风险契约化治理的保障制度。论文在深入分析人工智能风险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构建了人工智能风险的契约观,提出了人工智能风险的契约化治理机制和保障制度,为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并将契约理论从探讨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拓展至"人-机"之间以及机器之间的交易关系,增强了该理论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AR/VR、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数字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本文基于文献和案例研究,认为数字经济时代广泛的数字化转型正在重构产业生态,中小企业面临实现规模经济、拓展应用场景的新机遇,并提出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措施建议,以期为相关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定量文献计量与定性文献回顾方法,对颠覆性创新国际研究领域(1995-2019)的773篇文献进行梳理,从重点期刊、核心作者、国家机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等方面分析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颠覆性创新国际研究的核心知识基础为战略联盟、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分段资源配置、技术创新、颠覆敏感性与颠覆性技术7大内容;研究热点围绕主体特征、衡量维度及发展路径3个方向;研究脉络经历了概念界定、视角扩充、机理研究与理论应用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分析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实践经验,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分析高端国际化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关键因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的高职院校尤其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归纳总结校企合作、技能融合发展与国际胜任力等因素的意义,努力培养专业技术扎实,能够熟练并灵活应用数字化技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世界各地胜任工作的高端国际化数字化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张雪  陈秀娟  张志强 《现代情报》2018,38(12):151-163
[目的/意义]梳理近年来国际上医学信息学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相关的文献信息,为科研课题的选择及信息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为我国未来医学信息学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中10种医学信息学核心期刊近十年的文献为信息源,利用BICOMB、TDA、SPSS、UCINET等统计分析工具,并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对检索出来的文献数量、国家、机构、核心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并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2008-2017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十种医学信息学核心期刊总收录相关文献11 823篇,文献量逐年持续增长,美国在该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导地位,哈佛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产出占比最高,核心作者之间联系密切,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团体。研究发现,近十年国际医学信息学研究重点体现在4个方面: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卫生信息分析方法的对象与实际应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与挑战及医学信息学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收录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利为数据源,运用专利计量法对专利数据进行时间、地域分布和专利权人分析,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实力的分布情况;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人工智能的知识图谱,挖掘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技术热点与前沿领域,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借助ISS信息检索和分析平台,对德温特数据库的医疗健康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梳理1963-2020年间相关领域专利的演进,对专利申请国分布及其所聚焦的研究热点、技术点进行探查分析。较为清晰地判定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专利数加速攀升,热点领域以专门用于处置或处理医疗或健康数据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类居多,研发主体以国际医疗器械、信息科技公司为核心研发梯队,推测医疗产业市场经济驱动是专利增长的重要因素;相比较国际专利现状,我国相关企业在申请数量上正赶超美、日、欧公司,研发活力最强,而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与专利激励政策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构建识别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的方法并分析其现状。以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2000—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为数据源,从地域、申请人和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层面分析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的分布和发展情况;构建涵盖技术、法律和经济三维度的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AHP)-熵权法的核心识别模型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识别。结果发现:世界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逐渐形成以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中国在体量和应用多元化上有所突破,但发展不均衡,核心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短板;识别得到的14项核心技术均为美国持有,集中在语音识别、通信传输、电数据处理、图像分析技术领域,美国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技术研发重心逐渐扩散,已经涉及医疗、交通、物流以及金融、工业等各个产业领域。所筛选出的核心专利符合世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发展现状,证明基于专利属性特征构建的三维核心技术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政府、企业和研发方向等方面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发现并解决人工智能应用于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中的现实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全流程。【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文献调研、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人工智能应用进行界定,梳理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剖析可能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结果】 目前存在应用场景单一、技术层次较低、缺乏面向出版单位的系统性和一体化平台、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匹配等问题,其背后是出版单位重视程度不够、技术服务商进入壁垒较高、底层数据利用不充分、核心人才缺乏这4个方面的原因。出版单位和技术服务商应从坚持需求牵引、加强技术储备、提高数据可用性和加强技术开放、增强应用可信度、提高从业人员人工智能素养这5个方面促进人工智能在中文科技期刊中的应用。【结论】 人工智能在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仍不充分,应进一步加强探索与尝试,未来人工智能可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出版业发生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崭新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高地和新焦点。对美国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行动最新动向的考察与洞析,可为中国人工智能管理体系、基础研究、实施路径、人才培养和产业融合等方面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以美国两份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以及其他六份重要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文本为主要依据,分析和归纳了美国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投资、人才队伍培养、领导地位增强、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美国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行动对中国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启示,主要体现在优先投资、人才培养、生态建构、产业应用、标准与工具研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瓶颈制约着产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国家安全。人工智能芯片的兴起将为我国突破传统芯片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带来机遇。鉴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遵循创新生态系统的行动者A(Actor)-创新活动A(Active)-位置P(Position)-链接L(Link)模型,对中国情境下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从行动者维度人工智能应用企业从应用需求、政府产业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的基础研究改造现有生态系统的机会,即行动者对传统芯片产业生态系统的改造;从创新活动维度发现合理的产业投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产出能有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成长,归纳为加快创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从创新生态系统位置维度,人工智能应用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半导体产业链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发展获取发展机遇,将此归纳为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的位置;从创新生态系统链接维度,优化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从科技成果到高价值知识产权,归纳为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链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其涉及的伦理风险,也从科幻作品中走进现实,成为众多主体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及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信任为中介,构建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感知与其参与风险治理意愿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公众对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与公众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论为构建“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新兴技术实现科技向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CiteSpace软件,梳理CNKI中相关文献,探究人工智能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发文力量及主题演进、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并进行对比及可视化。结果表明相关研究数量持续增加,但尚未成熟,具有发文力量分散、主题联系紧密且交叉等特点。人工智能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8类研究主题中,智慧图书馆、智能数据服务、知识工程等是研究热点及趋势。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语义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医疗健康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国际竞争热点。为了解我国医院主导人工智能研究的现况及挑战,该研究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14家国家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作为样本,对样本医院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相关研究论文及专利进行分析,并尝试剖析了医院主导人工智能研究未能深入开展的技术性挑战。结果显示,医院主导的人工智能研究论文数在增加,但约55%的研究仅是浅层次研究,研究质量仍可提高。同时,医院获批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也较少。医院主导人工智能研究的技术性难题在于学习曲线陡峭、迭代计算的成本高、将临床多模态数据转化为高质量研究数据挑战较多和可解释性弱。医疗机构应主动响应政策推动,调动内部资源,提前布局多模态数据资源,培养人工智能协调员,促进研究及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