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探讨了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为2014年的“一极多强”空间格局,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增强。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选取黄河流域42个城市为样本区域,探讨两系统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进行综合水平评价,按照城市耦合协调度对42个城市进行城市群聚类,考察各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差异.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与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其中上游除内蒙古以外的其它省区城市创新与发展协调水平较低;中游各市经济与发展协调水平较低;下游河南省各市经济与创新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但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山东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新发展水平较低.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城市群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为黄河流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2015—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时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在稳步提升,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化趋势;各省份科技服务业发展系统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关系已经达到高水平耦合层次,两大系统的关联性较强;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仍处于低耦合协调的状况,尚未达到高水平耦合协调的层次;科技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明显,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北中趋向均衡,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服务业系统的劳动力、资产和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上游环节。基于此,提出增强科技服务业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把人才和资金作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重视上游环节在科技...  相似文献   

4.
探讨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为2014年的"一极多强"空间格局,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增强。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与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分别测度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综合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分析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进与分布动态,最后进一步考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全国数字贸易发展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东部与中部地区处于良好协调阶段,西部与东北部地区处于中度协调阶段,且地区间耦合协调度的绝对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态势,其中仅中部地区不存在σ收敛,31个省份及四大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且后者的收敛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6.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为探讨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府舆情治理问题,以耦合理论为基础,研究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线性交互关系。[方法/过程]基于熵权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政府舆情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据此,提出政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摘要:探讨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计算2000年以来中国30个省域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综合水平,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大部分省域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省域差距不断扩大;二是耦合协调度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三是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程度在不断加强,且主要是由HH集聚和LL集聚主导;四是经济开放度、政府控制力、人力资本、科研环境、金融支持度、基础设施6个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依托,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学研耦合协调度,并且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系统研究政府资助、产学研耦合协调度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处于低度或中度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处于起步阶段,但各省市产学研耦合协调度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政府资助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不同创新阶段具有差异性,其中政府资助对技术吸收绩效影响最大;在政府资助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上,产学研耦合协调度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其中在技术开发和吸收阶段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技术转化阶段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通过对科技金融内涵的界定和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互动耦合关系分析,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运用我国省级区域统计数据,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据此给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对于沿线国家区域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速度增长加快,同时在沿线国家申请专利数量也呈现相同趋势,说明金融合作提升了“一带一路”区域创新水平。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出发,梳理影响区域创新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重点从金融体系、FDI和OFDI三方面研究其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之后对“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现状进行综述,从投融资合作、金融服务合作、信用合作、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对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现状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立足于“一带一路”国家视角,探讨金融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提出了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框架,以及新的研究方向,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金融合作与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向西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问题,既有文献的研究脉络与内在逻辑主要涉及:对其历史由来与提出背景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及战略意义;分析现实基础与合作内容;把握潜在挑战及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研究亟待深化,需要将潜在挑战纳入战略考量,建构协同转型机制以及重视人文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是我国长期和顶层的国家战略。"四大板块"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近年来中央提出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文章在阐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及区域影响的基础上,重点从战略功能、空间影响、相互作用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和论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之路,贸易通道是陆海联动的关键抓手,对其展开耦合协调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2007—2018年中国“一带一路”沿线9个涉海省份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陆海贸易通道的耦合协调情况,并对其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区域差异进行测评分析。测算结果显示,大多涉海省份陆域和海域受“一带一路”的影响不均衡且地区差异明显,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发展空间基础、政府定位、创新力度和效果的差异等。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优化通道发展格局、同步通道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以港口为核心构建“一带一路”发展前沿与联动基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纳入能源要素的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并从空间相关角度,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差异。以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为例,运用2008—2019年有关面板数据构建绿色创新效率测算指标体系,实证结果发现:(1)各年份内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值均小于1,未实现有效生产,其中下游地区的创新效率最高,中上游地区的创新效率较低;(2)各省市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差异明显,且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协调一致性;(3)各省市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根据研究结论,分别从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强化空间集聚效应和推动区域趋同化发展3个角度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种经济增长理论,选取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多变量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模型,结果发现: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经济增长;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测算结果放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贡献率;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鹏  董锁成  李泽红  李宇  程昊  袁靓 《资源科学》2014,36(12):2459-2467
借助ArcGIS10.0工具,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欧亚非三大洲65个国家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高一致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西端的欧洲区和东端的亚太区,且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趋势明显;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两心三带"格局特征,海上丝绸之路和第二、三亚欧大陆桥两端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欧洲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带合作模式,并提出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联盟,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无障碍旅游区和国际旅游经济特区,搭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城市网络等政策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实证数据,研究了"一带一路"信息化发展格局,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数字鸿沟",同时各国信息产业贸易发展格局极不均衡。进而提出了我国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即突破"数字鸿沟",沿"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通过输出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深化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建设数字"一带一路"。最后给出了我国制定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建议,即积极开展顶层设计、组建信息化发展共同体、推进卫星通讯及跨境光缆建设、扶持信息产业企业走出国门、推进智慧城市及世界城市建设、加强"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及"互联网+跨境物流合作"等。文章以国际的视野、科学的分析助力国家的顶层战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投资环境综合评估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研究"一带一路"投资环境及其对策,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经贸交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政治经济影响力。文章借助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构建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水平、资源赋存、政治环境和安全环境6方面综合评估"一带一路"投资环境情况,并提出了"一带一路"投资环境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中亚和欧洲的德国、荷兰、意大利、匈牙利为优先投资区域,东欧国家、印度、伊朗等国为重点投资区域。在此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提出了一系列投资对策,以期为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