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全国性碳市场及配套的相关政策,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以获得低碳竞争力的形势迫在眉睫。从企业业务的视角,以A汽车企业为例,构建企业识别碳资产、提炼出碳资产的交互框架,量化描述各碳资产模块的价值贡献原理,设置碳资产的仿真策略,然后建立ABMS(agent-based modelingsimulation)模型模拟碳资产的演化情况。仿真结果显示:企业碳资产具有涌现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碳资产,也是其它碳资产发展演化和调整策略的关键。基于此,为企业如何管理碳资产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企业业务的视角以三个典型企业为例证识别碳资产,提炼出碳资产的交互框架,量化描述各碳资产模块的价值贡献原理,设置碳资产的仿真策略,然后建立ABMS(Agent-Based ModellingSimulation)模型对碳资产演化的差异情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三个企业的碳资产具有涌现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品牌的演化路径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而且是导致其他碳资产发展演化和调整策略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为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碳资产成为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第四类新型资产,碳资产管理是伴随碳交易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企业是碳排放交易的主体,重点分析了企业碳资产管理中的七个关键因素,提出中国企业现阶段应引入碳资产管理,推行低碳战略,加快低碳产业战略布局,打造企业未来"碳资产管理"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碳资产已然发展成为一种可以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交易的稀缺资源。本文以电力企业为切入点,从碳资产的内涵来阐释碳资产的形成机理,以例证企业的电力业务活动关系给出碳资产识别和碳资产架构的方法。指出电力企业可以从创新驱动低碳技术、业务活动践行低碳化、改善能源结构、宣传推广碳减排实践和完善碳足迹管理5个途径开发碳资产。  相似文献   

5.
碳资产已然发展成为一种可以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交易的稀缺资源。以电力企业为切入点,从碳资产的内涵来阐释碳资产的形成机理,以例证企业的电力业务活动关系给出碳资产识别和碳资产架构的方法。指出电力企业可以从创新驱动低碳技术、业务活动践行低碳化、改善能源结构、宣传推广碳减排实践和完善碳足迹管理5个途径开发碳资产。  相似文献   

6.
国内碳交易试点成立,明确划定排控企业,面对严峻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众多企业意识到解决"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了解自身碳排放源的基础上通过低碳技术或者调整企业运营、政策等来实施碳减排。为了深入研究和解决企业碳管理,拟从碳盘查、碳管理成本控制、碳管理决策以及碳信息披露4个方面构建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并针对企业碳管理流程体系进行实用性的探讨,提出可行的建议策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碳无形资产层次结构有向图,明晰碳无形资产对获取减排收益的影响路径;利用决策实验室法(DEMATEL)挖掘影响减排收益的关键性和驱动性碳无形资产。研究发现影响减排收益的直接、间接、根本碳无形资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工艺流程低碳再造、低碳战略、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是影响企业获取减排收益的核心要素;分配的碳排放权、低碳战略、低碳文化是影响企业减排收益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碳规制加强的背景下,引导企业事先察觉碳风险并通过低碳创新提高碳绩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本文以2011—2015年连续出具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了碳风险意识影响碳绩效的传导机制以及低碳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碳风险意识与企业低碳创新呈正相关;碳风险意识强的企业更愿意进行低碳创新,因而低碳创新成果也越多。研究还发现,低碳创新在碳风险意识与碳绩效两者关系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即碳风险意识不仅仅只通过低碳创新对碳绩效产生影响。上述发现对我国企业加强碳风险意识、提高低碳创新水平及有效提升碳绩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的视角,在归纳企业碳资产内涵的基础上厘清影响碳资产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并以企业业务活动为碳资产的源泉,以A汽车集团为例证企业,基于拓扑结构建立乘用车业务活动关系网络,给出从业务活动关系中识别碳资产的方法,阐述各碳资产的形成机理,提炼出乘用车业务板块的碳资产网络,并以此提出企业碳资产再识别的思路;最后基于本文的碳资产识别原理给出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60碳中和目标”对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发展提出碳减排的要求,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低碳转型迫在眉睫。为探究碳中和目标下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低碳转型机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DEMATEL-ISM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18个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中心度、原因度及层级结构分析,进而构建机制模型厘清各因素间作用关系,揭示碳中和目标下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低碳转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碳减排策略因素的中心度排名第一而原因度排名靠后,补贴政策的原因度排名第一且中心度排名靠前;(2)18个影响因素分成五层,各因素间联系紧密且存在跨层影响关系;(3)政府、制造企业、零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商协同共进,保障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的低碳转型。研究结论为碳中和目标下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低碳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石油化工产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我国碳排放重点监控的产业之一,构建科学有效的低碳管理评价体系对产业低碳建设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乙烯行业作为一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其为代表进行低碳管理指标体系研究对整个化工行业企业的低碳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乙烯行业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一个多层次低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VIKOR算法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算法相结合,形成了VIKOR-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某A乙烯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其低碳管理效果,最后,针对乙烯行业企业的低碳管理现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易志斌 《资源科学》2013,35(10):1953-1958
利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相关原理,选取天津滨海机场、北京首都机场的旅客为对象,调查了旅客的低碳意识和航空碳税支付意愿.结果表明: 航空旅客具有一定的低碳意识,但是收入水平、机票报销比例和年龄对其支付碳税意愿有显著影响;航空旅客不愿意支付碳税主要有3个原因: 混淆碳税和燃油附加费、对碳减排责任主体认识存在偏差、不信任政府将航空碳税用于碳减排.为了未来碳税政策有效实施,建议加强对低碳和碳税相关知识的科学宣传、航空碳税征收要兼顾人们的支付能力、按照旅客飞行公里数征收碳税以及增加碳税使用和管理方面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3.
米国芳  赵涛 《资源科学》2012,34(10):1825-1831
如何预测和分析火力发电企业的碳排放成为低碳经济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火电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和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系数,计算出了1997年-2009年中国火力发电企业碳排放;运用含误差修正的改进的GM(1,1)模型对中国火力发电企业的碳排放进行预测分析,并根据碳排放现状和预测结果总结了我国火电企业碳排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过去发展规律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火力发电企业碳排放量成增长的趋势,并且火电企业的碳排放趋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总之,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单位能耗,使中国火力发电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认同,人类低碳活动不断走向深入。根据UNFCCC的设计构想和Kyoto Protocol理论规划,一种基于政治的资产——碳资产便出现了。首先综述碳资产的概念,并对碳资产进行类别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碳排放大户——钢铁企业为研究样本,构建减排碳无形资产视角下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筛选及评分、赋权,提出TOPSIS评价模型;最后,运用模型对12家上市钢铁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支撑低碳能源技术的物质基础,稀土、锂、钴、镍、铂等关键金属的供需矛盾和战略争夺将不断加剧。文章阐述了关键金属对能源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识别了我国关键金属供应的风险和卡点;建议将关键金属与低碳能源进行协同管理,通过科技和产业的进步,以及建立由我国主导的国际合作体系,提升关键金属的安全供应水平与支撑“双碳”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闵惜琳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96-99,107
从低碳经济测评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出发,构建低碳系统测算环节图,根据能源消耗、治理环节,将低碳评价所涉及测算方法按碳排放、碳足迹、碳源控制、碳汇建设、碳中和五大类进行归纳和评述。各方法分别涉及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率等碳排放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与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对“十一五”以来的168项低碳领域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国低碳政策的总体情况,以及政策的数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确了当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在此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实现的阶段性特征,绘制了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最后,重点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社会发展路径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变面临的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实施“双碳”目标的总体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