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通过跟踪UPOV联盟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发展和竞争动向,分析品种权保护现状,结合我国优势农产品贸易契机,提出我国品种权应有选择性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最后,构建我国品种权海外发展战略框架:以科研机构为后盾,创立企业育种创新基金,减免自主研发产品税收;加强种子及种业管理,促进种业集聚;建立海外品种权申请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14省市种业企业问卷调查,综合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种业企业选择植物品种权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认为:种业企业选择植物品种权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影响植物品种权人信誉度的重要因素为品种权人的科研实力、品牌与知名度;植物品种权产权完整性和新品种质量是评价植物品种权产权属性的重要因素;交易成本高低和交易信息完善程度是评价植物品种权交易平台与中介的重要因素;合同履约率和品种权价格高低是影响植物品种权交易合同实现情况的重要因素;新品种质量与增产潜力是影响新品种开发与市场竞争性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激励植物品种权的创造、促进植物品种权的快速交易与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植物育种者权利的三种主要载体一植物新品种、育种方法和产品入手,论述了植物育种者权利保护的三种形式即植物品种权、专利和育种技术,提出了育种者权利的立体保护模式。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利用甜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培育出了系列甜椒杂交种”为实例,对这种立体保护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UPOV联盟植物新品种保护基本格局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权威数据,从植物新品种权总量及增速趋势、各国品种权申请和授权在国内与在国外的分布结构、授权保护的品种结构、世界种业十强掌握的新品种权份额及中国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接轨等多方面,系统分析了当前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格局。通过跟踪了解植物新品种权的国际发展和竞争动向,进一步分析了发达国家科研育种及品种保护的先发地位对我国种子企业经营和新品种培育的影响,提出有效构筑我国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植物新品种作为发明的一种,在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基于不同原因,或以专利法或以专门法或两者兼具的方式对育种人的权利进行保护。从整体上看,相对于植物品种权的保护而言,对动物品种权的保护是滞后的。一、不同国家动植物品种权保护的比较(一)美国动植物专利保护情况1.植物专利法保护1892年,美国国会提出过授予与植物相关的发明专利权的议案,但在通过1930年的植物专利法之前,有两个原因阻碍了植物发明获得专利。第一个原因是当时普遍认为植物,包括人工育种的植物,是天然产物,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对象。第二  相似文献   

6.
张守萍 《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09-110,112
本文综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以及省近年来新品种保护实施情况,针对当前新品种保护工作存在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品种权申请量少、结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应该切实加强扩大宣传培训、加大政府扶持和监管力度以及建立完善促进新品种保护的机制等对策措施,为我省科研育种创新和种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经济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与实施对中国种子市场与农民新技术采用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系统模型研究了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种子价格与新品种种植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品种保护显著地提高了种子价格;在新品种保护申请阶段,其对种子价格的影响不显著,但将导致同期品种种植面积减少33%;而在新品种获得保护授权后,将使种子价格提高1.63元/公斤,但对新品种种植面积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首先阐述产业簇群中企业知识共享的动因,建立并运用二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试图分析在产业簇群内部两个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如何展开,他们在多大程度进行合作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及实施知识共享对企业产品市场价格和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辉  许慧 《软科学》2010,24(4):24-28
以农业育种科研机构和种子公司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了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申请数量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进行品种权申请的积极性与多个因素相关。但植物新品种权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新品种的申请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从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坚定品种权执法、加大政府研发投入、建立国家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首先阐述产业簇群中企业知识共享的动因,建立并运用二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试图分析在产业簇群内部两个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如何展开,他们在多大程度进行合作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及实施知识共享对企业产品市场价格和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摘 要: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是农业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之一,研究影响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变迁的供求因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梳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基础上,总结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不同时期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特征,进一步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美国、日本、欧洲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经验。研究发现,农业生产要素和植物新品种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致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产生;育种技术进步和新品种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美国和日本、欧洲的法律渊源不同,但各国法律和新品种规范性行为准则的改变促使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不断调整;政府对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设计成本和制度安排实施的预期成本越低,越有利于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推行。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设应适应农业发展、主动保证科技型种业企业规模发展的需要,提高法律位阶、有效完善品种鉴定与检测认证的法规体系,落实司法保护、加大种业知识产权法定范围内惩罚性赔偿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种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种业市场化、全球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中,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今后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还提出在“十二五”期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实现“事企脱钩”.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种业应更新观念,迅速定位,进行体制创新,打破事企不分的现状,整合优势资源,强化企业管理与机制创新,快速推进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的进程;顺应市场需求,调整育种目标,建立稳定的育种队伍;实行ISO9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引导和促进种业市场国际化,将种业快速升级.  相似文献   

13.
在种业振兴战略背景下,重点关注种子龙头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协同创新。文章利用2013-201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及种子企业公开年报,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种子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作物育种两个子系统及其协同创新复合系统进行协同度测量,并对其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两系统的大多序参量有序度逐年增长,其中种子龙头企业普遍高于农业科技园区,育种体系建设相关指标对子系统有序度贡献率最大;中部地区种子龙头企业、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子系统的有序度最高,但两系统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水平偏低,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因此,我国未来应继续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加强子系统各要素的配合,促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全球种业市场规模、企业竞争、知识产权布局和国内种业市场规模、科技创新、企业实力与规模、管理服务、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对广东省种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广东种业特色作物市场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种子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种子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推进效果明显,但也均有待提升。为了加快广东省现代化种业建设,必须进行特色种业规划、发挥特色种业优势,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科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完善种业管理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5.
以51家农业育种科研机构和42家种子公司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了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对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投入行为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进行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与多个因素相关。植物新品种权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度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研发投入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从界定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加大政府公共研发投入、建立国家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品种保护制度是现代种子产业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钢  张鸿  刘晓刚  李颖 《软科学》2006,20(6):85-88
分析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现代种子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探讨了当前中国种子产业转型期新品种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序推进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种业科企合作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框架,采用西部6省48个科教单位的433份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实证分析目前种业科企合作的现状以及合作机制要素对科教单位参与合作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完善种业科企合作机制关键在于加强合作的深度,实现合作体内部的制度的明晰以及外部环境的引导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找促进我国种业企业的发展的新对策,本文以我国主要种业企业为例,从资料和网络上收集相关数据,从政府资金投入和市场资金投入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和管理问题,并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对种业企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