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7省2 293个农户的调查,研究不同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户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并以化肥、农药为例,分析农户的技术信息来源。结果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给农户提供大量技术培训,但政府农技部门主导农业技术服务的局面仍未改变。不同类型服务组织在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时存在分工。除了自己经验是农户首要技术来源外,农资经销店与企业超过政府农技部门成为农户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来源,而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网络新媒体等在农技推广方面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农户所认为的"对自己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服务"和"最需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两方面进行的聚类分析和排序比较,发现种植业农户自己最迫切需要的农技服务和最急需政府提供的农技服务的排列顺序有所不同。这一方面说明农民最需要政府提供的是自己急需但不愿意付费或无法付费的农技服务;另一方面有些农业技术属于"俱乐部产品",农民可以自己出资一部分。例如涉及宏观的、外部性强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决策和免费提供;外部性不是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或"俱乐部产品",则可以建立消费者参与机制,让农民享受到更多、更好、更及时的农技服务。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技服务和市场农技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芳  过建春 《学会》2011,(1):31-36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基础,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技术、物资、资金、信息、运销和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方法,以香蕉产业为例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作用,分析其在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促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的核心主题是农民合作社与农技推广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对地方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技术骨干和普通农户存在着吸纳行为。这种吸纳行为不仅重塑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而且促进了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导致小农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进而重塑了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为此,政府部门需要扭转惠农资源的倾向性分配,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农技服务面向小农户,从而抑制重塑的消极影响,最终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甘肃省农户调查资料,分析农户对科技成果转化认知及不同农技成果转化主体行为对农户技术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科技与其成果转化认知大相径庭,公共渠道成为农户获取技术信息的主要来源,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分散性特征,技术信息供给不充分,科技到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旧突出。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的多元化新型农技成果转化模式逐步形成,但各种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户需求。新型农技成果转化主体数量少、带动能力弱,农技推广机构仍将是未来农技成果转化最重要主体,但合作社发展潜力巨大并将发挥重要作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与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成为农户赋予不同农技成果转化主体共同愿望与诉求,农户生产经营理念正由传统生产经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农技推广机构为培训主体,以技术指导为主的单一的农户技术服务方式导致农技成果转化率低,效果差,农户技术服务方式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6.
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调研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调查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笔者对宁波的农技人员、农户和农业相关部门进行了细致调研。发现目前宁波农技人员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效果较好.普通农户和农业大户(含农业基地)是衣技人员的主要服务对象,、农技人员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农经和农技.服务内容多数集中在新品种的引进与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指导;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主要集中在新品种的引进、农业技术培训和病虫害监测预报,较为符合农户需求;农技人员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与发放资料的方式向服务对象传递技术信息。同时,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经费不足、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技人员实际收入偏低,现行各种激励机制仍有改进空间:农技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讲解水平,加强实用技术指导,及时传递农业技-术信息等。因此,建议宁波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降低农技服务人才的流失率:建立村级农技服务机构或科技进村服务站,向下延伸服务链条;妥善解决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问题.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开展教育与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技术接受能力:继续完善沟通反馈渠道,建议成立农技人员申诉制度等,以进一步提高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农户技术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1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发现:农民农业技术需求种类较多,其中优良的菌种、病虫害防治、轻简化栽培、菇床管理等是农户最为关心的技术.调研还发现,不同省区农民食用菌技术需求率差异较大,即使同一省区农民,对不同种类技术的需求率差异也较大.有针对地开展技术指导、加快技术推广部门改革、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组织氛围营造、因地制宜的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系统动因,以河南省为例,探索从改革、重组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主体、践行"7R"服务等路径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意义重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省许昌市构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新型服务主体发育不充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功能弱化等,今后要从制度建设、基层农业服务机构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建设管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政府政策与经济双重支支持下发展迅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系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是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在建设新农村促进生产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最直接最现实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不但作为经济组织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政治上也成为了政府与农民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实地问卷调查和农户农业科学知识需求反馈的相关数据资料,由经济学理论分析出发,探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角色的农民对农业科学知识的需求层次,进而揭示农民对农业科学知识的需求差序关系,为我国提升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创新科学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炎忠  罗小锋  李兆亮  刘迪 《资源科学》2021,43(8):1605-1614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使得农户兼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分化的重要趋势。本文基于长江流域湖北、江西和浙江3省822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利用IV-Tobit和门槛效应模型论证了农户兼业对粮食生产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并从时间、资金与技术要素投入解析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①农户兼业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非线性影响,农户兼业时长超过8.35个月时,兼业行为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向会发生改变;②短期兼业与县域范围内近距离兼业将有助于粮食生产效率提升;③农户兼业行为主要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资金与技术投入来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因此,在客观认识和接受农户“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兼业身份的同时,不仅要鼓励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还要积极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长时间兼业农户退出农业生产。研究结论可为充分客观地评价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农户兼业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一篇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农业技术采用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技术采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农户认知特征以及技术自身特征等是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归纳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政策建议。当前,提高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率,既需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力度、增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感知度,又需要提高农业技术采用的有效性和易用性;既要关注农业技术与农民需求之间的关系,又要优化政策环境和技术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基本取向的深刻变化,诸如管理体制不顺、服务队伍不稳定、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以及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等弊端日益凸显。为此,湖南省科技厅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方式,指导基层科技部门强化服务职能,扶持、推广农业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农户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成立科技合作社或专业技术协会,引导体系建设逐步向民营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毕雪昊  杨亚琼  邹伟 《资源科学》2022,44(12):2540-2551
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前提,社会化服务被认为是弥补由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起的耕地利用劳动短缺的有效手段。在耕地利用日渐面临劳动约束的压力之下,基于非农就业与社会化服务发展趋势分析二者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江苏省344个水稻种植农户样本,通过DEA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农户社会化服务购买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非农就业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提升有抑制作用,购买社会化服务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弱非农就业的负向影响;②购买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环节差异,其中,整地、育秧插秧、施肥等服务有利于效率提升,而其他环节的影响并不显著;③购买不同服务环节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不同,仅购买整地、病虫害防治和收割服务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劳动力替代、资本替代、技术替代等效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改善要素配置、促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具体表现。在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优化家庭劳动要素配置的同时要完善社会化服务市场,针对性激发不同服务环节技术要素活力,保障耕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土地流转背景下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满足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甘宁黄土高原区973户农户数据,从基础设施服务、农资供应服务、技术管理服务、加工销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5个方面刻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了土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土地流转使得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这种总体效应主要由土地转入带来的规模效应贡献;②土地流转对基础设施服务、技术管理服务、加工销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需求强度分别提高0.215、0.070、0.094和0.162;土地流转对农资供应服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为0.306;③土地转入对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方向与土地流转影响的总体方向一致,且影响强度大于总体强度;但土地转出与土地流转影响的总体方向差异较大,且影响强度小于总体强度。提出减少政府供给农资供应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拓充社会化服务内容等政策建议,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18.
司瑞石  陆迁  张强强  梁虎 《资源科学》2018,40(9):1762-1772
土地流转背景下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满足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陕甘宁黄土高原区973户农户数据,从基础设施服务、农资供应服务、技术管理服务、加工销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5个方面刻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了土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土地流转使得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这种总体效应主要由土地转入带来的规模效应贡献;② 土地流转对基础设施服务、技术管理服务、加工销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户需求强度分别提高0.215、0.070、0.094和0.162;土地流转对农资供应服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为0.306;③ 土地转入对农户生产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方向与土地流转影响的总体方向一致,且影响强度大于总体强度;但土地转出与土地流转影响的总体方向差异较大,且影响强度小于总体强度。提出减少政府供给农资供应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量、拓充社会化服务内容等政策建议,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19.
贫困农户农业科技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典型农业省份贫困农户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贫困农户大多认可科技知识对家庭生产经营的作用,但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比较而言调查地区贫困农户对种植养殖技术、动植物新品种、化肥农药使用技术、农产品初加工等四项农业技术需求意愿最高。进一步对这四项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检验,结果发现:地理环境、信息来源、性别、文化程度、劳动力投入人数等是影响贫困农户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家中是否有人担任干部,是否有专业技能,是否参加过农技培训对贫困农户技术需求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农业技术及农业生产本身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及经济外部性,就决定着多数领域的农技推广服务难以物化且不适合有偿购买。因此,同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农业推广的主要推动力量仍然是政府所提供的具有普惠性质的公益性推广服务。但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烙印——农技推广不同层级和部门间缺乏协调互动、职能分工模糊不清、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等,依然深刻影响着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实效。本文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农业推广体系的运行经验,结合协同治理思想和组织设计原理,对我国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架构进行分析及优化,以期为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