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人均GDP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珠江三角洲1994-2010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整体上呈扩大趋势,其中县域经济空间集聚差异较大;(2)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集聚性日趋显著;(3)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显著的圈层结构,区域中心城市的涓滴效应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2.
采用地理集中度、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80个区县2000年和2013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进行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县域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东部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集聚度高,西部高原高山区集聚度低的格局,东部集聚西部分散的特点.2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以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型为主,目前正朝人口经济协调型的区域类型发展.3四川省各区县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且集聚程度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状态,采用空间一致性指数与空间自相关对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地域关联性在县域与市域两个尺度上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数量大于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数量,且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河南东部、南部地区,而经济集聚高于人口集聚的县域主要位于中西部的郑州、洛阳、许昌及周边区域.市域中周口市、驻马店市人口经济一致性偏离程度最大,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差,且较其他地区变化大.各县域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自相关系数逐年增加,显著的“高—高”与“低—低”的一致性关联模式在区域分布较广,分别位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呈“带”状与“团状”分布.而人口经济一致性空间相互作用为“高—低”与“低—高”模式的数量最少,且变化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段平忠 《教育与经济》2023,(2):20-29+40
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尚无定论,本文以分层次的人力资本对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弱效应,且溢出效应有正有负,其中,基础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对相邻区域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是,高等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为正,其中,高等学历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效应,对相邻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这是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用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等教育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集聚特征,属性值高的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形成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值分布,形成低值集聚区;同时,一些省份经济欠发达,但教育发展水平较好,这与当地政府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作为特殊的空间经济现象,能够使各产业部门从追求产业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主,发展到追求产业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主,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临沂市近年来经济及产业集聚发展状况的分析表明,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地理区位、专业市场、政府政策是决定产业集聚竞争力的五大要素,协调五大要素培育产业集聚,可进一步推动临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第一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呈集聚型;集聚区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显著的“三核两带”高密度区;集聚区在系统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性,且空间分异明显;从空间关联性特征来看,集聚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集聚区空间分布受到文化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水平、经济环境、气候条件与交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催化剂"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呈现出显著的地域集聚现象。文章将空间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对中国风险投资省域空间集聚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的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域创新资源、中介机构服务、交通运输情况、人力资本水平以及政府政策对其风险投资的地域集聚均具有驱动作用,而地域市场容量的驱动作用不显著。当前中国风险投资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特征,各地域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风险投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基于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角度,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消除经济效应后的甘肃入境外汇收入为测量指标,分析计算甘肃省入境旅游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并运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剖析甘肃省2001—2019年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和时空变化,研究发现:1.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呈无规则非均衡特征发展,绝对差异持续呈现变大趋势,而且差异变大速度越来越快,相对差异集中极化程度较高,竞争程度小;2.甘肃省入境旅游经济呈双核心非均衡特征发展,离散、集聚特征不明显,兰州和酒嘉地区成为发展核心。基于分析结果认为,甘肃省应该实施非均衡发展策略,培育兰州、酒嘉、天水、甘南为入境旅游核心地区,由双核心发展迈向多核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被看做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尤其要重视产业集聚的形成,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发挥市场主导力量,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涉县依托文化品牌集聚产业,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的集聚,把强化产业内生性力量与培育市场力量结合起来,由此实现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从而形成文化产业在一定空间的适度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