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时下,批评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并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但是,批评报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它披露的内容正是一些人最害怕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它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比其他类报道要大得多,这就使得一些批评报道刚刚报了开头,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挖出来、事件的处理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如果批评报道发出后达到了引起重视、解决问题、以此为戒的目的,那么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批评报道。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往往可能被批评对象通过  相似文献   

2.
侯杰 《新闻界》2000,(4):59-59
批评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已被广泛采用 ,并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但是 ,批评报道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 ,它披露的正是一些人最不愿看到的 ,所以它所受到的阻力和压力比别类报道要大得多 ,这就使得一些批评报道刚刚报了开头 ,在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挖出 ,事件的处理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就不了了之。笔者在一些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性的新闻媒体上就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批评报道发出后达到了引起重视、解决问题、以此为诫的目的 ,那么这个批评报道 ,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 ,在新闻实践中 ,往往可能有这样一些因…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的显特点之一是它对所报道范围内的一切内容,有义不容辞的监督义务。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记是完成这一义务的实施。记历来被称为无冕之王,是因为记与生俱来就有监督的角色职能。但是在时下,很多记的角色出现了不应有的错位。比如:有的记一手拿批评  相似文献   

4.
同新闻中的批评报道一样,杂文的批评,也是舆论监督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人们多关注杂文尖锐,泼辣,针针见血,在咽喉处下手干脆利索的品格,却没有很好总结它对新闻监督的延伸作用。杂文监督的延伸性,是针对新闻监督(特指批评报道)而言的。批评报道所披露的事件被受众了解之后,可以说,这个报道的使命也就归于完结。但报道的使命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监督不需要继续进行了。一般而言,批评报道对象所指具体,主题意义上的涵盖面较窄,要在更广泛的范围监督,杂文无疑是最适合的文体。杂文可以…  相似文献   

5.
凌斌逸 《视听界》2009,(6):102-103
近年来,地方台舆论监督常常面临着“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现实。大会小会领导都讲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要欢迎批评报道,但是一遇具体的人和事就不同了。一些批评稿件被毙,有时电视记者采访还没有结束,就接到了“不许编发”的指令。一篇批评性稿件的发表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监督作用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  相似文献   

6.
报纸报道要抓典型,典型分为先进典型和落后典型,也叫好典型和坏典型。报道好典型,被报道单位和个人大概没有什么意见,因为赞歌谁都爱听。然而要披露坏典型,情况则大不相同。尽管记者调查实得很准确,很真实,到时候也会引起某些被批评单位和个人的不满,甚至还招致一些过激举动。批评难、曝光难,舆论监督难的难题一时还难以解决。手头有这样一些事例。广东电视台记者报道了某镇违  相似文献   

7.
报纸没有批评报道就难以抑恶扬善,就会失去战斗力。但是,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人认为,要写好一篇好的批评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评报道一定要完全真实,不能满足“基本准确”。否则,受批评单位就不服气,甚至惹事生非。所以,批评报道在发表前,报社和作者要把稿件送被批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批评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决不能马虎了事。二、作者要有明确的批评目的。批评一定要出于公心,决不能为泄私愤而写稿。指导思想不明确,肯定写不出好的批评稿件。  相似文献   

8.
近期,笔者发现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模糊了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处理成“某超市”、“某企业”、“某公司”等,采写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也用化名、笔名。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怕惹麻烦,怕官司缠身等原因。殊不知,被批评对象名称淡化了,舆论监督也就失去了针对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被批评对象也就不会感到如芒刺背。记者隐去了其名,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一张报纸离不开舆论监督.但是如果记者只有胆勇而缺乏胆识.就会险情不断,官司不断。综观一些报纸引起麻烦的批评报道.主要是由于采访不深入。事实不准确.被人抓住不放。当然也有不少是被批评对象无理取闹。针对这些情况.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就一定要加强学习,讲究批评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现归纳出以下几招.供大家在新闻实践中去体会。  相似文献   

10.
小何同志: 你来信说,你对写批评报道很打怵,特别是揭露和批评了那些尚未被处理的案件,常常惹来许多麻烦,使自己很伤脑筋。这几年,我写批评报道也遇到过这种状况。不过,我觉得只要我们从主观上积极而又慎重地对待它,是能够把批评报道搞好的。这里,我就自己在采写批评报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其实是教训,我把它归纳为“六戒”,也就是在  相似文献   

11.
听前辈们讲,五十年代初期,报刊上发表批评照片比较常见。但好景不长,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批评照片在报纸上被“扫地出门”,从此,它便失去了在报纸上应有的地位。久而久之,批评报道也就成了被新闻摄影遗忘的“角落”。近两年,情况有了些转机。《人民日报》“立此存照”专栏,开了批评照片重登大雅之堂的先河。遗憾的是,这些照片的拍摄大都是自发性的,至于以图片新闻报道为己任的摄影记者,还没有把拍摄批评照  相似文献   

12.
批评报道,即谈矛盾,讲缺点,揭露阴暗面的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批评报道的数量比过去多了,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是,开展批评报道又往往会遇到不少阻力,采访难、发稿难、发稿后告状多的问题还时常困扰着新闻圈内的一些同志。这种情况的存在,除与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报道和一些新闻单位怕“惹麻烦”有关以外,与  相似文献   

13.
批评报道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们党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在促进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必将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新闻单位在开展批评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北京电视台“纸陷包子”的虚假批评报道,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从本质上来讲,它滥用了党和人民给予的“舆论监督权”,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对新闻界,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由点及面,就如何规范开展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会议新闻是企业报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报办报观念的更新和新闻报道改革的深入,企业报的会议报道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企业报在会议报道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记不愿写、编辑不愿发、受众不愿看会议新闻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此看,改进会议报道仍是企业报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地方传媒突破舆论监督瓶颈的实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信国 《新闻界》2005,(3):52-53
既没有《焦点访谈》居高临下的气势,也没有《南方周末》跨区域监督的优势,地方传媒要进行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可谓难上加难!一难在消息被封锁、新闻源被控制;二难在调查和采访阻力大;三难在批评报道往往无果而终、削弱了传媒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地方传媒要想从重重困难中突围出来,一靠政策和法规创新,保障传媒的采访权、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权;二靠实践创新,通过各种形式的新闻实践创新,探索地方传媒实现舆论监督、强化舆论监督新途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档案部门的业务水平常常被外人私下里所诟病,偶尔还会公开流露.我在不同的场合就听到过一些利用者的抱怨和批评.说实话,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抱怨和批评都没有什么恶意,属于善意的提醒.  相似文献   

17.
报纸是否积极地开展批评,批评是否真实准确,是衡量报纸党性强与不强的一个重要尺度。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关于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好,就是要开展好;管,就是党委要把报纸上开展批评这件事管起来.实践告诉我们,报纸不能没有批评,没有实事求是的批评,报纸就没有战斗力.近几年来,我们注意搞了一些批评报道,有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但也有教训。我们认为,坚持核对稿件事实,是保证批评报道真实  相似文献   

18.
和几位新闻界的同志在一起聊天。同行相聚,三句不离本行。一位同志叹苦经说:现在最难写的恐怕要算是批评报道了。被批评单位喜欢挑刺,分明写的是事实,也要和你搅个没完,这倒不怕;还有审稿人员,往往顾忌太多,怕得罪这个那个的,弄得人没有积极性。所以,记者对批评报道视为畏途。对同行所叹之苦,笔者自然也是深有同感的。现在,不少读者对报纸有这么个反映:批评太少且不够尖锐。原因恐怕就在于批评稿难写,不少记者避而远之吧!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作为党的报纸,无疑要以激励、歌颂为主,但是,对于一些不良的现象,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19.
罗强 《声屏世界》2005,(12):31-31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即“新闻媒体所刊播的批评报道似乎很有受众面和收视率”。其实,这是一个被少数受众群体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曲解了的错误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关消费安全的问题不断被媒体报道出来,这对人们的生活大有好处,给人们的购物消费提了个醒。但在这些报道的最后,记者先生们往往都要说些什么"希望有关部门给我们一个交代"之类的话语,这些话语看似义正词严,其实却无丝毫之力,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的有关信息,是朝天放空炮,是虚张声势,是一种偷工减料的伪批评,是记者偷懒不尽职的表现。媒体其实肩负着社会调查的重任,社会调查本身就是媒体监督的前提,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搞批评报道更要调查。调查不只是要指出一种现象, 更要揭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和机理,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提供一个参考,这才是媒体社会守望功能的实质所在。国内媒体对自身功能的认识还很不到位, 往往还停留在一个浅的层次。《南风窗》杂志最近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