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3.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 ,潜心钻研 ,更要以多种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近些年来 ,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尝试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在诵读中激起兴趣《说文解字》中写道 :“诵 ,讽也。”“诵非直背文 ,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而“吟咏”是一种有情态 ,而又寓情于声 ,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至于“读” ,《说文解字》段注解释为 :“抽绎其义 ,蕴…  相似文献   

4.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及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高职学生诵读的篇数。这说明了诵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谈谈我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此法创设历史久远。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背文”,即背诵;诵,“以声节之”,就是朗诵。时至朱熹,倍加强调:“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今人王力教授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古代汉语。”这样看来,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诵读”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准确含义,恐怕就不一定了然了。先说“诵”。《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前人注释说:“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诵是有节奏的朗读。我们今天所说的诵,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熟读或背诵, 一是指吟诵。背诵,又叫“背书”。为什么叫背书呢?据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回忆:他小时候读私塾时,“每  相似文献   

7.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本文阐述了诵读的含义及其在文言学习中的作用,结合课堂改革背景,以《孙权劝学》为例设计"四读"课文,为诵读课堂提供三大教学策略:敢于"放"——以读促学、适时"收"——以评促读、"多"与"少"——七分研学,三分后教。一、朗读?朗诵?诵读!关于"诵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下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1]"读"不仅是一种口头表达方式,还包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文本解读可不求甚解。"这话我不敢苟同,充其量我也只能赞同一半。在学生解读文本时,可如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说文解字》云:"读,诵书也。""读"字的本义是背诵朗  相似文献   

9.
课 题 :《 天净 沙·秋 思》 教 学 目标 : 1.教 给 学 生 学 诗 的 方 法 ,提 高 学 生 感 悟 诗 歌 的能 力; 2.培 养 学 生 再 造 想 像 和 联 想 的 能 力 ,发 展 学 生的 思维 ; 3.声 情 并茂 地朗 读 、背诵 全 诗,提 高 朗诵 诗 文 的能 力; 4.让 学 生 在 诗 中 得 到 情 感 美 的 滋 养 ,受 到 艺 术美 的熏 陶 。 教 学 重点 : 融 入 想像 ,体 会诗 意,反复 朗 读,背 诵 全诗 。 教 学 难点 : 体 会 诗人 所抒 发 的思 想感 情 和诗 的意 境 。 教 具 准备 : 1.准 备 给《 秋 思》配 一幅 插 图; 2.准 备 给插 图着 …  相似文献   

10.
姜新玲 《现代语文》2005,(12):29-29
(一)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dài)能倍讽③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司马温公]司马光(1019—1089),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是两个古人勤学的故事。[倍讽]背诵,倍,同“背”。[或]有时。1、解释加点字:⑴患记问不若人()⑵众…  相似文献   

11.
杨顺仪 《学语文》2011,(3):61-6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选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其中有一句“琳崖转石万壑雷”,搜索网上的朗诵带子,不少朗读者读的多是“冰崖zhuan(转)石万壑雷”,就是一听学生。他们也是这样想当然地读作“zhuan石”。我们认为此句该读为“琳崖zhuan(转)石万壑雷”。  相似文献   

12.
《梦游天姥吟留别》“唯觉时之枕席”一句,其中“觉”字,课文注为jué,意为“醒时”。笔者以为有必要商榷。查《汉语大字典》,“觉”有睡醒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说:“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又进一步解释说:“谓眠后觉也。”并举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辞源》也作如是解,并举例《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觉”作此解时,其音《广韵》注为古孝切。根据反切变读规则,上字声母今读ɡ,下字今读齐口呼,新拼音节声母则变读为j,因此,这个音应读为jiào。这个读音及反切注音形式,在《…  相似文献   

13.
释“家”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相似文献   

14.
一“朱”字本义,今传宋徐铉等奉诏校定本《说文解字》(简称《说文》)释为:“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清代治《说文》几大家均据宋本“朱”训,或主木或主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肯定“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通训》)对宋本释“朱”照录,未置可否;明确肯定“浅于绛(深红)……曰朱。”其基本意见实与段同。而王筠《说文句读》注文(简称《王注》)则将段注引申义定为本义:“赤心木,犹言木之赤心也。朱固训赤,而不定是木。”  相似文献   

15.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6.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 1.利用《新华字典》《古汉语 辞典》查找生字词。 2.反复朗诵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文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4.广泛搜集材料,形成书面 文字材料。 (解说:本文语言率真天成,清 新淡雅,诵之如小桥流水,教学这 篇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另外  相似文献   

17.
“韵”,最早只是一种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韵,从音,匀声,《集韵》谓与“韻”同。声符亦有表意的作用,“员”为“圆”之省,是“圆浑”之“圆”;“匀”是“调匀”之“匀”。所以“韵”是一种圆浑的、调匀的当然也就是悦耳的声音。关于这个“和”,《中庸》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声音的和谐、协调并且符合节拍,也就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如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晋书·律历志》还谈到了“韵”的和谐的作用:“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的原生态教学,即学习语文的初始形态,是指在语文教学或者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的本来面目,它是母语创造力的自由释放。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一、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培养读书习惯《说文解字》对"朗读"下的定义是:"朗,明也。""读,诵书也。"由此可知,朗读,就是用清晰明亮的声音诵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一节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切都  相似文献   

19.
许慎《说文解字·宀部》云:“家:居也。从宀,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按:此字为一大疑案。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而已。从之字多矣,安见其为省耶?何以不云声而纤回至此耶?窃谓此篆本义乃之居也,引申民借以为人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牢,牛之居也,引申为所以拘罪人之牢。庸有异乎?豢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处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使引申之义得冒据之,盖自古而然。许书之作也,尽正其失,而犹未免此。且曲为之说,是干虑之一失也。家篆当入部。”段氏对“家”的质疑似乎很有道理。有的学者也根据我国有些地方猪和…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日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日默读或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