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教育电视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更先进、更广阔的表现手段,使教育电视知识传播功能更为强大和快捷,我们应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网络与教育电视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拓展教育电视制作与传播的领域,改进、扩展和丰富教育电视的传播功能,满足社会对教育信息多样化、多元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电视具有直观、远距离传播、观众可以自主参与等特点 ,于是 ,人们开始将电视和教育相结合 ,不仅在电视节目中融入知识性、教育性的内容 ,而且开辟了用于专项教育的教育电视 ,并由此发展成像广播电视大学、广播电视中专这样的电视教学体系。伴随着现代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在电视领域的普遍应用 ,旧的电视教学体系正向着现代化远程教育体系发展。一、电视作为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电视在我国已经成为最有影响的大众媒体 ,它的教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电视节目对人们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教育电视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根据ThomasC.Reeves的教育技术研究分类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期刊网收录的1994—2003年10年间教育电视方面的173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一步从理论研究层面和教育传播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电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谈教育电视再发展的几点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技术角度分析我国教育电视现有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论述了当前教育电视传播媒体所处环境和现状 ,冷静地思考了新世纪教育电视所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并提出了发展的新途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试论新世纪教育电视的发展趋势与传播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电视的本质特征是利用电视传播功能、电视技术和艺术的手段 ,向社会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进行社会教育。当前的教育电视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推动下 ,传播媒体市场激烈竞争和环境发生了剧变 ,教育电视传播没能真正体现自己的特征 ,发挥出应有优势。本文就当前教育电视传播媒体所处环境和现状 ,冷静地思考了新世纪教育电视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的本位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的快速普及,曾位居远距离教育传媒首席的教育电视虽不会退出,但在远距离教育中的优势渐失。固守“电视教育”的传统定位,教育电视发展将困难重重。为使教育电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学习型社会,本文从教育电视的发展历史和当前成功的教育电视精品分析中提出回归“电视本位”的思考,并重点探讨了大众化教育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频道栏目化、节目精品化、节目内容人文化、教育形式互动化、运作开放化。  相似文献   

7.
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制作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中,面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日新月异,教育电视是发展还是消沉?教育电视制作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教育电视怎样在教育传播的潮流中永保一席之地?对于教育电视从业者及关注教育电视的人们,这些无疑是当前不能回避的重要命题。一、数字时代教育电视发展的必要性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现代教育媒介中发展最神速的当数网络媒介了,网上教学、网上实验、网上教育资源管理……时时刻刻地向人们展示着网络这一教育新媒介的无穷魅力。就像当年电视媒介出现对传统的教学媒介产生强烈的冲击一样,面对网…  相似文献   

8.
教育电视的本质特征是利用电视、网络及其他媒体的传播功能,以电视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向社会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当前的教育电视传播没能真正体现自己的特征,发挥出应有的优势。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电视传播面临着很多困难。那么,教育电视如何走出困境呢?本文就当前教育电视传播媒体所处的环境和现状,冷静地思考了新世纪教育电视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章蓉蓉 《学周刊C版》2014,(4):238-239
教育电视的本质特征是利用电视、网络及其他媒体的传播功能,以电视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向社会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当前的教育电视传播没能真正体现自己的特征,发挥出应有的优势,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电视传播面临着很多困难。那么,教育电视如何走出困境呢?本文就当前教育电视传播媒体所处的环境和现状,冷静地思考了新世纪教育电视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研究新兴媒体着手,系统分析了新兴媒体从行业技术、政策环境、受众市场等层面的发展趋势,回顾了教育电视的发展历程和经受的"市(地)、县(市)教育电视台职能转变""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教育电视台被合并整合"等多次重大考验,最后着眼于新兴媒体的崛起给教育电视带来的新挑战.本文立足教育电视发展实际,借鉴新兴媒体的技术特点,提出了教育电视发展新兴媒体的战略定位,并且从对新兴媒体的政策深度解读、技术应对要点、采编队伍建设、节目创作理念以及投入产出的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教育电视开发新兴媒体建设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问卷+访谈”的方式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电大系统开展社区教育的工作现状。结果表明:各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取得了成效,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加了电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部分电大的社区教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品牌。与此同时,社区教育的开展存在认识不统一、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和政策保障缺失等问题,需要提升电大自身对发展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宣传,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认知度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对社区的教育重视度。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创新与县级电大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大教育25年的历程证明,改革创新是电大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每一次的教育创新都为县级电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远程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同样如此。县级电大应利用试点项目研究这一契机,提高办学层次,以便在当地多家多种办学的激烈竞争之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电大系统的巩固发展固本强基。  相似文献   

13.
论广播电视大学对社区教育的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使社区教育成为必然。社区教育存在缺资源、少机构,尤其缺乏实施高等教育层次的教育实体等问题,而地方电大在成人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也在为如何谋求新的发展寻找切入点,因此电大教育介入社区教育是广播电视大学的责任,事实上也是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从社区教育与电大教育的发展,电大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可行胜和电大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试图为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影视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影视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强调了应从多方面把握影视鉴赏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影视教育的引领作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未来市州电大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它具有引领市州电大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市州电大的办学实践,应从创新办学模式、拓展办学功能,提升办学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加强系统建设、促进优势发挥,坚持内涵发展、突出质量优先,争取政府支持、赢得社会认同等方面入手,实现...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最重要、最活跃的实践领域,在推进电大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刻把握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时代内涵,充分认识发展电大成人教育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好发展电大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把握方向,明确任务,努力开创电大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本在对云南电大电视中专办学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电视中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电视中专今后的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即将加入WTO,广播电视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给我国经济带来整合.面对这个形势,一方面,广播电视教育必须加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实现电大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要正确估价经济整合给城乡基层生产单位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以市县两级为重点,迅速完善电大网络建设,发挥电大网络教育优势,将教育的重点转向农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电大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电大教师资源是电大发展的最重要人才资源,如何激发教师的潜力,充分利用和吸引人才资源为电大发展提供动力和创造力,是电大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以电大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为背景,分析电大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外部条件与内部问题,并提出相关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电大开展的远程开放教育以其独特的办学优势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成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是电大人肩负的重要责任。为使远程开放教育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电大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