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姜凯  葛攀宝 《考试周刊》2012,(68):174-175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因此。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经过长期探索,我校以弘扬“恩来精神”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感受、欣赏世纪伟人周恩来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风范、“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求学精神以及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和严于自律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了本校的德育特色和传统,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原名南京市梅园中学,坐落于南京市梅园新村旁,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周恩来班",培育了大批优秀的学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构建了以周恩来精神为核心的伟人风范教育的特色,2010年成立"南京市风范教育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4.
玄武高级中学有着30多年的多层面学习伟人精神风范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领略到周恩来精神风范落实到教师文化层面上,就是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的生活观;目标明确、积极进取的事业观;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观;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陈欣 《中国德育》2012,(11):43-44
周恩来是最让家乡淮安人民骄傲和自豪的一代伟人,他的人格、情怀、品德和风范,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相似文献   

6.
要以更广的视角全面把握“周恩来精神”的内涵。这个概念的内涵应当是丰富的,它包括理想、品德、人格、风范、精神境界等诸多要素。如果专指个人的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克已自律,还不能算立了“大德”,也不可能去立“大功”。他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精神这些方面也应包括于其中,因为这些既是“立德”之所要,也是“立功”之所需。否则,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周恩来能立“大功”,也是与他的求是、创新、严细等精神分不开的。没有这些,也不能完全显示出来周恩来的特点。因此,“周恩来精神”不应当视为单纯的道德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精神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恩来永久的魅力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周恩来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但目前理论界对周恩来精神的研究是十分不够的,尤其对周思来精神的定义是周恩来精神的基本内容更缺乏具体研究。本文认为周恩来精神可定义为在周恩来成为职业革命家后,在他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带有周恩来鲜明个性色彩的一种风采、风范和思想境界;周恩来精神的基本内容则是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相忍为党、一丝不苟、自省自私、自我改造、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勤奋学习、平等待人、以诚待人。本文的最后部分。论述了在当前形势下学习周恩来精神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荣发 《中国德育》2006,1(7):67-70
“主体发展性”大学德育教学模式以切入主体的人生课题、启发主体的德育实践、引发主体的心理体验、激发主体的问题探究为思路,围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这个主题,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努力把大学德育教学过程建设成为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过程,有效地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徐政 《现代教学》2005,(7):89-90
我校以“走近伟人、热爱伟人、学习伟人”,弘扬高尚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推动校本教材的师生共同研发,开展子课题《伟人情、民族魂》学生德育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课程背景我校以“走近伟人、热爱伟人、学习伟人”,弘扬高尚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推动校本教材的师生共同研发,开展子课题《伟人情、民族魂》学生德育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对周恩来精神风范的研究是周恩来研究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1996年以来,周恩来精神风范的价值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研究中呈现出努力揭示其当代价值、注意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新的特点;取得了确认命题、界定概念、概括内涵及核心、揭示逻辑体系、成因、特征、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等丰硕的成果。为推进周恩来精神风范研究的深入,应更加突出周恩来精神研究、注意比较研究、组织专题研究、重视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2.
德育现代化就是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将德育置于现代化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品德素养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本人不揣浅陋,认为德育现代化,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树立二种观念,把握三种走势。一、围绕一个核心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因此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德育传授政治理论与道德知识,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宗旨,这是德育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在德育的所有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主体性精神与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对传统德育的反思随着人们对传统德育的重新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中 ,必须重视和加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南京师大班华教授认为 ,现代德育的精髓是“主体———发展性”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它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促进其个体道德的发展及道德人格的提升为宗旨 ,并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作用和地位。这个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 ,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种现代德育思想其基本特征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个体的需要、个…  相似文献   

14.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我国基础数学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现将此模式简介如下 ,与同行探讨。一、模式简介按照波利亚的“探索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理论及整体性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情感激励原理 ,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我们构建了“创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提出问题开放 ,解决问题开放。注重师生情感沟通及知识的再现过程 ,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和思考 ,去发现知识 ,形成能力。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德育》2009,(6):86-86
高校德育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我们需要对德育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明确高校德育应定位在一个什么位置之上,即“德育何在”;在实践上,我们需要探索德育有何种可操作性,即“如何德育”。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德育为先”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先”,为什么是“德育为先”,如何将“德育为先”贯彻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这个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以“灌输”方法为主的德育模式,坚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丰富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实践,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育人目标。一、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含义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培养人成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以人的需要为…  相似文献   

17.
淮阴师范学院是一所坐落在一代伟人周恩来故乡的本科院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路,并把周恩来精神作为重要的育人资源,引入课堂,融入生活,使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沐浴成长。饮食服务总公司坚持用周恩来精神教化员工,使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在履行岗位工作中,体现周恩来精神的伟大和品格的高尚。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奠基者,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立言,又立功,还立德。研究周恩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立德即精神风范,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周恩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风范内涵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为民精神、自主精神、开放精神、改革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罗辅重对主体德育模式进行了深刻的理论研讨和积极的实践探索,“三儿”主义的主体德育价值观、“信”与“义”的主体德育内容、“共生活”的主体德育过程和学生“自治”的主体德育途径,体现着罗辅重“儿童中心”教育理念的独特性,给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变革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德育工作者是当前职业学校落实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体力量,其内在精神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德育内涵发展、德育实效提升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探究该群体的职业精神现状和培育方略,可有效超越当前德育工具主义的樊篱,帮助德育工作者认清德育内蕴的工作责任与使命,促进从教情感、从教意志和从教风范的提升,从而提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整体形象与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