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阿细红万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阿细红万村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讨论,旅游资源评价,市场及开发层次分析,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化建议,更好地传承阿细民族文化,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品牌,将红万村发展成国内著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包括森林、沙漠、冰雪、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在内的独特的旅游资源,草原民俗旅游是该地区主要的旅游产品。文中提出了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草原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琳 《华章》2010,(29)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民俗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形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决定民俗旅游兴衰的关键.黑龙江省的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地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努力开发黑龙江省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弘扬地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发展黑龙江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就黑龙江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旅游区资源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资源评价是把握区域旅游开发方向和空间布局的基础。本文依据呼和浩特旅游开发实际,系统地提出了资源评价的原则,建立了评价系统:1.旅游吸引向性12。旅游开发潜力级;3.旅游开发限制型。对区内59处旅游点进行实证评价,旅游吸引向性、旅游开发限制型依据定性分析直接给出;旅游开发潜力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以及模糊数学方法定量计算。评价结果表明,本区具有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资源基础,但受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的限制较大,整体开发价值受到影响。结合旅游市场势态和全国旅游地域分工,呼和浩特旅游区应以体现民族与地区特色的草原民族风情为资源开发方向,以观光旅游和娱乐旅游为主,辅以开发召庙文化和民俗旅游等专题旅游内容。  相似文献   

5.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文化类型的旅游活动已经越来越热,但是丰富多彩的九江民俗旅游资源却未被开发出来。文章分析了九江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及特征,结合九江民俗旅游资源的实际,提出开发战略,以期对九江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库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且独具风韵和魅力,具备开发民俗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在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世界级品牌的三峡旅游区,其民俗旅游开发相对滞后。近年三峡旅游两度火爆之后有所降温,为使传统的三峡旅游冲出低谷,其重要举措之一是彰显三峡旅游的文化特色,综合开发参与性强的民俗旅游。  相似文献   

7.
杨韫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Z1):33-36
伴随着旅游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方向.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除了拥有丰富而瑰丽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还拥有浓郁奇特的多民族风情文化.文章通过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讨论了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价值,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加快云南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族作为青海省一个世居少数民族,而且是特有的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深度发掘民族文化,开发文化旅游已是迫在眉睫,文章简要分析了青海省的土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期对其开发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旅游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民俗旅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天津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悠久传统习俗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厚。本文通过分析天津民俗旅游的形成,探讨了民俗旅游资源的类型,提出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策略,为天津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皖北地区历史文化厚重,民俗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发展空间广阔。要扭转皖北民俗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各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及宣传推介力度;要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要扩大游客的参与性,开发适销的民俗旅游商品;皖北地区间要加强交流合作;注重民俗旅游与其它旅游资源的适度融合等。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震灾区开发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及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条件分析,认为充分利用地震留下的黑色旅游吸引物及现有的旅游资源,在灾区开展体育旅游活动以帮助灾区人民生产自救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开发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保护性开发;小投资,低收费,突出地方文化;结合多种旅游形式;以赈灾为主题;广泛调动灾区人民参与。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民族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没有将学校教育之“根”植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开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策略包括在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学科教材中反映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跨省区联合开发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资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甘南州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遍布各地 ,发展生态旅游 ,既能兼顾人文资源、民族风情等多种特色 ,又能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利国利民 ,是振兴民族经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文化以其个性鲜明、底蕴丰厚而日益成为当今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整理研究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地方旅游的必要手段。云霄县地处闽南金三角,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地方发展旅游事业、推动两岸交流奠定基础,但由于主观及客观原因,云霄县的旅游尚未形成热潮。文章意在对云霄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对开发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湘西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充分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创造了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饮食文化旅游,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更好的弘扬民族饮食文化,促进饮食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江千户苗寨,具有独特的苗族建筑、民族风情、精湛的民族工艺和丰富的地方特产,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通过对西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开发西江苗寨应着重抓好加强宣传、多方筹资、人才培训、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发展休闲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休闲旅游的确立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内涵,使过去不具有资源特性的自然物成为旅游资源,给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在休闲旅游的发展中,应以投资少、见效快、占用土地少、容易组织、农民直接参与为出发点,避免外延式扩张与增长所造成的损害。经营策略应由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费带来的高增长为主的外向型定位,转向以中档为主、适当开发高档的原则。要改变收益分配过多流向个别投资商现象,强调本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使旅游业的发展向有利于本地农村居民收益增多的方向转化,使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居民收入共同提升。当休闲旅游有了一定程度的收益之后,应当鼓励积累而不是消费。全面建设小康的内涵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发展最大的驱动力是经济利益,必须辅之以政府的政策法规约束和引导,使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8.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新疆社会发展及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分析了新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提出整合新疆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实现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旅游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各地深度发展旅游事业的重点开发资源。黄梅戏作为起源于黄冈的文化资源,可以与其他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一样,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20.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对民族地的影响,有持乐观的态度也有持悲观的观点。民族文化旅游的效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效应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