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国,归姓,本是北方媿(隗)姓赤狄部族的后裔。夏、商时媿姓的一支南迁至黄河南岸而进入中原腹地,西周时在淮河两岸建立胡国和弦国。西周的胡国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在春秋初期受郑武公的军事压迫而被迫向东南迁移至安徽阜阳境内,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的颍水西岸、泉河北岸一带。至春秋中后期,胡国成为楚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主权。春秋后期胡国转而依附齐、鲁,公元前495年为楚所灭。  相似文献   

2.
断箭     
在中国的春秋时代,两个相邻国家发生战争。一个国家的国王让一位将军带兵出征。恰好这位将军的爱子也在出征的部队,是一位士兵。当时中国的语言称为马前卒。  相似文献   

3.
笑里藏刀     
《小朋友》2003,(11)
公元前700多年,野心勃勃的郑武公,一心想吞并胡国。但他在分析了两国的军事实力后,觉得郑国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如果硬打硬攻,没有必胜的把握。可是,郑武公又不甘心就此罢手。  相似文献   

4.
备课资料作者《曹刿论战》是从《左传》摘录出来的短文。《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官左丘明。现代学者有人考证,《左传》的作者是战国初期人。背景《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春秋时代齐鲁长勺之战。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齐强鲁弱,齐大鲁小。在齐鲁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代图说明春秋时代见於记载的有一百七十国,其中一百三十九个知其所在,因“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史记周本纪)“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  相似文献   

6.
口语和书面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口语是语言存在的口头形式,书面语是语言存在的书面形式。语言刚一开始产生的时候,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后来文字产生了,语言才开始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上古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所说的“芦苇”一词,在春秋时代称之为“蒹葭”。我们现在如果有人说“河套里长满了蒹葭”,相信大多数人听不懂。但在春秋时代,普通劳动人民全以“蒹葭”称之,如同我们说起“芦苇”一样自然。后来文字越来越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口语和书面语的距离就越来越大。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曾大…  相似文献   

7.
刘立振 《天中学刊》2005,20(3):115-116
春秋时代,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局变化剧烈,周天子威信下降,诸侯大夫乃至家臣竞相登上政治舞台,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有思想的贤人应运而出,他们对春秋时代乃至以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洁 《西北职教》2007,(7):23-23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把人的本性提升为第一。可见,中国儒家的最高人生理想是“尽性”,即“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同有”。现代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更应推行和渗透“人性化”这一理念,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代后半期,霸主迭兴,人才辈出,身处小邦国郑国的子产发挥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在各国间纵横捭阖,让春秋时代风生水起,被后代研究者称为"春秋第一人"。子产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忧患长远;在外交上敢作敢当,有理有利;首倡"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信念,大胆推进改革;博学多才,任贤使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库。成为历代贤相的楷模。  相似文献   

10.
春秋以来,民关系国家兴亡的思想有了发展,并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这标志着民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孔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民本思想,把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仁"是春秋时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渡时期,新兴个体私有制和氏族公有制对立矛盾中的产物,具有春秋时代的特征.正如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的:"新兴地主  相似文献   

11.
忠恕之道是儒家仁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最根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孔子的忠恕道观强调人己关系,以修德为根本,推己及人;以爱人为前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蕴含着伟大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在战乱频繁、礼制混乱的春秋时代还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儒家的忠恕之道都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阴阳概念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笔者曾经在《商代庙号新论》中推测殷末时期的一些殷王干名之中使用过阴阳原理,但是春秋时代就存在阴阳概念这一看法,已无异议。本文试图从丧葬制度这一角  相似文献   

13.
从春秋时代起,县就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区划之一,县官的名称不一。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天子、诸候的直属领地内,把农村大一些的邑称作县,派大夫或宰去管理.《周礼》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郡”的说法。春秋时代,诸候把兼并来的土地辟为县,县官名称有大夫、公、尹等.成语“叶公好龙”是讽刺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的.与叶公的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春秋时代的《庄子》,虽然富含哲理,可以当做哲学著作来读,但其感情之激越、文章之宏丽、想象之奇特、辞采之丰富,以及善用比喻、多用寓言等特点,一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称赞。  相似文献   

15.
手捧金林祥、胡国枢主编的洋洋近百万字的《陶行知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感慨万千。《词典》终于与广大读者和陶行知研究者见面了,这是学术界与陶研界的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是这篇以记言为主的议论文的论点。春秋时代晋国政治家叔向,对当时执掌朝政的韩宣子所提出的这一劝诫,无疑是为了保全卿大夫的身家性命。但是,这种要重视良好品德的培养,而不可追求财富和权势,否则遗患无穷的思想,在  相似文献   

17.
寓言的力量     
晏子是春秋时代一位成功的外交家,也是很贤明的齐国宰相。有一次,他出使楚国,楚王热情地招待了他,正喝得兴高采烈之际,两个警卫人员押解着一个嫌犯,进得门来。显然,这是狡滑的楚王,所作的精心安排,想达到屈辱来访者的目的。因为晏子的名声很大,不但善于治理国家内部事务,在外交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诸侯聘问之礼虽仍不失为“交邻国之道”,却已经不再是当初提倡的“礼尚往来”的聘礼了,嬗变为不平等的聘问外交。聘问施报的不平衡使得小国对大国形成一种贡赋关系,而且小国对大国的贡赋已经成为小国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小国积贫积弱,聘礼也就越来越成为重负,传统意义上的聘问之礼也因此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韩芬  黄鹏  韩蓉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13-115
宴饮之风,始于先秦,至春秋时代,于宴饮之际赋诗的风气下产生席赋诗,对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六朝时期,宴饮之风大盛,产生了大量的赠答诗作.通过对六朝文人为诗而宴的宴饮之风和文人席间赠答唱和的分析,找寻六朝宴饮之风与六朝时期赠答诗兴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对人的生存、人的早期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人的群体的思考,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仁学。仁学为人们设计了一条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为仁”之道,而理想的人格就是实践“仁”的君子。同时,孔子也设计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那就是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这些思想奠定了儒家人格理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