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透露出的社会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四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故事的叙述,向人们展现出一幅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并在其中阐释了作者爱情至上的婚姻理念。  相似文献   

2.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人们的婚姻价值观.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是当时英国社会婚姻爱情的一面镜子,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学作品,该作主要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相对真实地反应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人物风貌以及当时的语言特色。文章结合《傲慢与偏见》中的语言实例,结合语义学和语用学两种理论的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文中出现的语言特点以及交际作用,阐述语义学与语用学在话语分析方面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所刻画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的日常琐事和女性婚恋观,探讨了女性在正规教育、经济独立和婚姻自主三方面的权利缺失。  相似文献   

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该作品主要讲述了生活在英国乡镇的不同中产阶级青年的爱情故事。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在男权主义背景下,小说描述了具有不同婚姻意识的四桩婚姻。通过这些婚姻描述,简·奥斯汀传达了自己对婚姻的态度,并用细腻的文笔说明了社会状态对婚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翼 《文教资料》2014,(25):3-4
女性主义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与挣扎,已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研究潮流。谈到女性主义,不得不联想到众多相关文学作品,如《简·爱》、《法国中尉的女人》、《傲慢与偏见》等,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就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作者简·奥斯汀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的女性形象,揭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并通过她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意识及美满和谐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傲慢与偏见》,首先对女性主义进行了理论界定,其次简要介绍了简·奥斯汀及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再次着重分析了女性主义在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相似文献   

8.
随着启蒙运动影响的不断深入,圈地运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崭露头角。这一时期在以农牧业为主的英国,乡村生活是英国风土人情的集中体现。由于工业革命对乡村地区影响甚微,那里的人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恬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在这一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这一时期生活在乡村的英国普通百姓,通过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来了解真实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英国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来分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和婚姻,同时通过作者对女性婚姻,社会地位及感情选择的思考,评价了作者在小说里岛在婚姻和财富关系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简·奥斯丁通过班纳特的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1.
"同志"称呼语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语言交际中,"同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称呼语,它不仅是政治语言中最常见的一个称呼语,同时也一直被认为是大陆社会人群最合适的泛尊称.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同志"的语义和语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政治语言中,除了正式场合,"同志"已经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同一政党成员的互称";而作为泛尊称,它也正日益被另一些称呼所替代,这些称呼语或为传统西式称呼语的复活(如"先生"小姐"),或为专指性称呼语的泛化(如"师傅"、"老师"、"老板").这不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思想文明意识变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2.
步德茂以刑科题本中相关命案史料为切入点,以财产权冲突为研究主线,再现了18世纪中国社会和经济变迁的过程。同时,他在史论关系的处理上,既不偏颇,也没有简单的线性对应,而是在“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之间的共生关系中描绘了历史变迁的宏观全貌和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时期交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本。究其发生与演进,自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与化渊源,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纪末中国小说的化品位及基本路向。值此世界之交,透过峥崂表象以检视其生成背景,进而省察其无倾向、无英雄、无技巧、无深度等“四无”式本品格,对于当下的小说新创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启示性回眸。  相似文献   

14.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世纪的英国。婚姻所涉入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资产,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另一主要因素是地位,这是由社会传统价值观所决定的。但由(傲慢与偏见)中两对较完美的婚姻来分析.除却财产和地位两大必然存在的基础外,个人价值亦是美满婚姻的促成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深受其清教徒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影响 ,他常以清教的善恶观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但是他又厌恶清教的严酷性。同时 ,19世纪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也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先验论 ,其精神是挑战清教主义的理论基础 ,霍桑既赞赏先验论本身所包含的激情及人文精神 ,又始终对其保持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本文试从其代表作《红字》中人与上帝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 ,进一步探索该作品的深刻内涵及霍桑的写作思想。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教育”是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的一个全新的教育名词,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与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并直接影响了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育司的成立和后来的各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超验论者认为自立的个人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他们提倡用激进的方式改革社会,并在废奴运动中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而同时代的霍桑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持有完全相反的观念,他反对超验论者所标榜的个人主义和激进的社会改革,提出了渐进式、和平式社会发展观。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婉转而隐晦地表达了他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对超验论者的反驳。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演进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部分杰出人士、实用主义思湖和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推动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得以确立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受凯恩斯主义和联邦政府政策影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得以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受新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了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虞"非孝"观是20世纪初期中国"非儒反孔"思潮中的典型代表。"非孝"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巨变的时代,其形成与社会环境变化与吴虞本人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非孝"观念在近代的首次提出,既提示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破冰,亦活跃了自宋明理学以来的学术氛围,成为五四前后中国的思想文化革新的重要旗帜之一。  相似文献   

20.
批评的多元化与“文化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诗学”是20世纪西方学理论批评中出现并在80年代正式亮相的研究思潮,近一两年来引起了中国批评界的极大关注。其实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论就有很浓的化互渗倾向,经历了“化——学——化”的轮回历史过程。现代“化诗学”是在社会科技知识理性和批评多元化的新背景下形成的,学批评更多地关注社会的改治意识形态、经济运行机制和民间生态化等问题,具有更强的化批判性和思想沉思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