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课改为契机 促进科学素养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已进入了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人对于面临的这个时代,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体现这个时代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并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一、新课程 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②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③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④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初中化学课程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三维目标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既足响应新课改的呼唤,又是一线教师实施"无痕教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翟志涛 《考试周刊》2012,(42):157-157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其中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随着生物科学在自然科学中地位的提升,生物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越来越重要。初中生物学教师对于培养较高科学素养的公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科技强国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5.
试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小学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是时代的呼唤,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应对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通过专业化培养途径来建设一支专职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进而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  相似文献   

6.
生物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的改革。而生物探究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设计并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是生物教师贯彻和落实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探究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7.
王莉 《中学生物学》2012,28(2):34-35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06年3月20日由国务院印发并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其中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是《纲要》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始,《生物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中学生科学素养包括了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可见,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 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学生、指向课堂。下面就笔者在学习、实践生物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想法与尝试,谈谈一点体会。1 赏识你的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我们希望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培养一个今日和未来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较高的科学素养的人。而学生未来能否过上一种理性的生活,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9.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高职院校对科学通识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成因,探讨科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楼锡乃 《教学月刊》2004,(11):32-34
由浙江省编制的《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开始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1997年暑期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加澍“科学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专题讲座后,茅塞顿开。我们在学生时代学的科学知识除了供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之用外,现在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