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谈及"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大家首先会问:"为什么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接着会问":教育要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如果前面两个问题都搞清楚了,接下来我们还会问:"教育要怎么样回归生活世界?"然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个命题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该提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这样一个不确切的甚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14,(2):70-70
正升级为新妈妈,每个月拿个小本本去给宝宝接种疫苗成了你的必做功课,如果医生问你:"这个疫苗有免费的还有自费的,你要给宝宝接种哪种?"也可能问:"口服的减毒疫苗和注射的灭活疫苗,你选择哪种?"还可能问:"你是选择单苗还是选择联苗?"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不会感觉有点晕?没关系,我们现在就来告诉你,这些疫苗是怎么回事,希望你以后,而且能明明白白地选择好。  相似文献   

3.
听到这个题目大家也许会问:"何谓‘三心’呀?" "三心"之首为平常心.当前,由于各种观念的冲撞、社会利益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生活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犹太人说:"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技能,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小时候爸爸问我:"将来你要做什么?"我说:"我要画招牌。"为了让子女有一技之长,我女儿会讲话以后,我就问她:"你以后要做什么?"她说:"想做设计。"我再问她:"要设计什么?"她说:"很多啊!"我说:"你举例说明。"我要求她更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她说:"为什么汉堡要圆的?  相似文献   

5.
访谈中的男嘉宾小赵,26岁,毕业于民族大学声乐系。主持人问:"现在在做什么工作?月薪多少?花费多少?"小赵说:"在教街舞,月薪2000左右,每月花费大概六七千吧,有时还会多一些。"主持人又问:"现在是不是在接受家里的援助?"小赵说:"是的。考上大学后,母亲为支持我,把家里的房子卖了,然后做清洁工。"说到这儿,他哽咽了,"我父亲突发脑溢血,在等我拿钱回去救命。"主持人诧异地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高的花费?""因为我租房子每月要花1900元,还要学钢琴,置办服装花费也大,还有些日常开销,差不多这个数吧。"  相似文献   

6.
"这有什么用?"这几乎是很多爸妈爱问的一个问题。"我想学舞台剧!""这有什么用?""我正在读《追忆似水年华》!""这有什么用?"从小,我就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做很多"一点用也没有"的事情,从来没有人会问:"这有什么用?"长大以后,越来越多地被别人问"这有什么用",我才领悟很多人是随着这个问题一起长大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困境一:"现在学文言文有什么用?"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它是由先秦口语演化而来的。因年代久远的关系,学生深感学习困难,且有的认为文言是与时代潮流相悖,与生活关系不大,学而无用。学生们经常会这样问老师:"现在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困境二:"学文言文太费劲,没时间学。"文言文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而扩大阅读面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高考中,文言文占的比重也不  相似文献   

8.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当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小板凳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问他,"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回答道:"有,这已经是我做的第3个小板凳了。"为什么会想起这个故事呢?因为在举国抗疫的特殊时期,为了用好“疫情”这本大教材,引导学生在特殊时期有特殊体验,不仅仅会关注课本,更会关注生活;不仅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我和老师们要基于统编教材,研制适合学生的项目学习方案。  相似文献   

9.
"老师,我不知道学什么专业.您说文科女孩学什么好?" "您看这个专业适合我家小孩么?"……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很多家长都希望为孩子选择一个利于今后就业的专业,更有甚者,会直接询问:"这个专业就业率高吗?" "学了这个专业可以找什么样的工作?" 通过大学的专业学习,一部分人将迎来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转变,这让我们不得不提前...  相似文献   

10.
做一个战士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做一个战士。"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战士颂》的作者写过这样的话:"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惊世之问,号称"钱学森之问"。因为钱学森的重大影响,"钱学森之问"成为世纪之问,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后来,钱老又痛心疾首地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相似文献   

12.
了不起的小男孩 70多年前,有个5岁的美国小男孩问妈妈:"星星是什么?" 妈妈的回答是让他到图书馆去找答案. 7年之后,这个孩子的爷爷问他:"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天文学家."12岁的男孩脱口而出. "很好,可是你将来靠什么生活呢?"老人担心地说.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就要"把工作当做学问来做",即做、学、问。先去做,不会做或者做的过程中有困惑,就去学,在做中学,边做边学,边学边做;"问",问"书本"、问别人、问自己。可以说,谁能把这三个字做得到位,谁就能达到教学与研究的较高境界,进而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一、做:勇于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否则教师专业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大凡教育家都是很注重实践的。陶行知先生原名陶知行,当他认识到"行而后知"的道理后,改名陶行知,这是他的"行以求知知更行"哲学思想的体现。陶行知对此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言下之意:没有行动这个老子,怎能有知识这个孙子?更谈不  相似文献   

14.
拐弯     
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课上,一位教师在教授"cock(公鸡)"这个单词。突然,有个学生怪腔怪调地问:"英语里有没有母鸡?"顿时班上哄堂大笑,正常的课堂秩序被扰乱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动声色,仍然用平静的声调说:"有,而且还有小鸡这个单词呢。"接着他把这两个单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学校已经放学。我清楚地记得一名小女孩的对话,因为她的话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说:"明天就放假了,你开心吗?"她说:"我不开心。"我惊讶地问:"明天就可以休息了,为什么不开心?"她回答道:"因为我累。"我更加诧异地说道:"为什么累,明天你要做什么?"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明天上午要写学校的作业,中午要去学英语,下午要去学舞蹈,一直跳,一直到天黑才能回家。"我跟这个一  相似文献   

16.
在阿根廷著名漫画家季诺的《玛法达与伙伴们》中,玛法达有个弟弟吉也,喜爱喝汤,说话口齿不清。他会把所有的羽绒枕芯拆开,让羽毛四处飞扬,真诚地问推门而入的妈妈:"这些大枕头是用秋天的鸡做的吗?"他还会在家里的墙上地上涂鸦,并天真地问妈妈:"这支铅笔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  相似文献   

17.
记得曾在一个节目里看过这么一件事:一位观众问一位演员:"如果有一种你从未用过的化妆品,请你做广告而且报酬丰厚,你会如何选择?"演员脱口而出:"当然做!"  相似文献   

18.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爸爸去学校接孩子,问:"最近数学学到什么地方了?"儿子回答:"在学三角函数。"说完,孩子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爸爸,三角函数学它有什么用啊?"不问不要紧,一问可把爸爸给问住了——爸爸也学过三角函数,但在孩子提问之前,他还未"用"三角函数解决过任何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向笨人学习     
<正>邻居有个小姑娘,经常会问一些让她母亲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说:"妈妈,你不是要我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吗?为什么总让我向笨人学习呢?"在这个小姑娘眼里,像"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就是笨人——他为什么要移山呢?挖个隧道不行吗?"头悬梁,锥刺股"中的书生也是笨人——为什么一定要白天黑夜地看书才学得  相似文献   

20.
据《论语·学而》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子路问:"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合乎义理的主张,可以立刻付诸于行动么?"孔子答道:"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另一个学生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合乎义理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公西华感到迷惑不解.孔子笑了笑说:"冉有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积极进取.子路生性逞强好胜,所以我就劝他缓慢行事,多听取别人意见."这个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倡导因材施教的范例.然而,反复仔细品味这个教育故事,我觉得很有进一步推敲考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