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娜 《文教资料》2010,(13):23-24
字与词的关系一般被定性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字与词关系的界定也众说纷纭。在语言研究与运用中,字与词的内涵和外延之界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本文借对“字本位”、“词本位”观点的分析,试图使字与词的界定更明朗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篆"字及其同源词为主要材料,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之方法,考释了"篆"字的深层涵义,以文字说文化。  相似文献   

3.
谐声字本是文字问题,由于汉字是音义文字,把谐声字所标出的语音体系,和诗经押韵等诸多方面音韵学的资料相对照,完全是合拍的。这样,谐声字系统同时就成了音韵、词义研究的十分重要的根据,并提出了形、音、义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当然,这是就古汉语的情况来说的,对现代汉语也能相适应,不过又已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变迁。对谐声字系统经过长期研究,到清代段玉裁作出了一个结论:“同谐声者同部”(《六书音韵表》),就是同谐声的字韵母一般都相同(韵部和韵母之间还有介音之差,这里从略)。那么声母问题怎样呢?他没有谈。历来研究谐声系统中一个十分疑难的地方,就是关于谐声字的声母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季刚曾指出:“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这是对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总结,也是对开创新的语言文字之学的启示。千百年来,为探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学者试用过很多手段,阐述过很多法式;从乾嘉年间的段王,到清末民初的章黄,更是集其  相似文献   

5.
训诂学是“小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从语义的角度去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方式方法及规律的科学。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理,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同是一国的语言文字,之所以有古今方俗的分歧,需要解释,是因为语言文字随时代、地域而变迁的缘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正如清陈澧所说:“盖时有今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语言是单音语系,文字也是单缀音,没有复缀音(入声字的促音虽有k、p、t等语尾,但仍是单缀音)。汉语中同音字既然很多,根据字声的轻重疾徐,渐有四声(平、上、去、入)之别:单缀音既然简炼,所以便于擘肌分理、剖析声韵之微。这是我国文学有关文字音韵而形成的特殊局面。由于语言文字上的这一特点,所以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和汉字特点相关的修辞方法浅析——从“羊大为美”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许多和其他民族文字不同的特点,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音韵和谐、声调平仄、谐音双关、多音字词运用、锤炼用字、拆字、合字、拆合字共用等修辞方法就是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正>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他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学术成就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学问既大且博,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通,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相似文献   

9.
黄侃(1886 1935),字季刚,湖北蕲春人,近代著名国学大师.黄侃是章太炎的弟子,而他本人的弟子也多为当世文字、音韵、训诂学界之名家,有“章黄学派”之称,黄侃的名气可以说是很大的.其著作不多,且多为其弟子整理而成,这和他的早逝有关.然而,作为“乾嘉小学的集大成者”和“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研究其治学方法则是很有必要的.而黄侃一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是《说文解字》一书,故本文所述也集中于其治《说文解字》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先谈汉字研究。我国对汉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汉代叫小学。椒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指文字,小学教文字,所以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民国初年,章太炎认为小学这个名称不确切,提出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他在(论语言文字之学)里说:“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治属之。…·。·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诵读)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后来,人们就把小学改称文字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绝学”之“小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学“小学”(文字、训诂、音韵)的时代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小学”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源”与“流”关系“。小学”及其工具书编撰与“小学”所负载的“大一统”思想,都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略论戴震的语言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字东原。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戴氏学术成果遍及哲学、历史、语言、天文、地理诸多方面。戴氏的治学方法是“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这是以文字学为基点的治学方法。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训诂、音韵三个方面。在这三方面,戴氏都有所建树。这些建树分别体现在他的语言学论著《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转语二十章·序》、《答段若膺论韵》中(以下分别简称《论小学书》,《序》、《论韵》)。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曾说 :“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进行语感训练要以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为基础 ;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 ,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 ,得到真实的经验 ;应要求学生广泛交流 ,多方运用。通过狠抓这三个环节 ,练就敏锐的语感。一、理解是形成语感的基础语言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要想把握好它 ,首先就得具备对之迅速解码和判断的能力。换言之 ,就是要能准确而快捷地理解语言。理解语言文字除了翻查字、词典以外 ,还要…  相似文献   

14.
契丹族与蒙古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契丹语与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记录了大量契丹语词汇和语音语法材料,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尤其是研究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语言发展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同时,契丹小字还通过转写汉语借词,记录了当时汉语音韵事实.契丹字的解读对于历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宫”的契丹小字的两种写法作了分析,又对“殿”的契丹小字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字和词蠡论     
汉字所以成为汉人的第二种语言,主要在于汉字具有一些区别于其它文字的独特属性。汉字一字一词组成单音词和一字一词素组成复音词,反映了汉语字与词相适应的内部规律;意合的特点贯穿着汉语字与词的系统;以组合造字及组合语素的方式繁衍新词;形声组字成词和单音字组合成词是汉字适应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的两大转折点,也是汉字在与其他一些古老文字体系走完一段相似的历程之后继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两大重要源泉。汉语中无论是单音词还是语素,大多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汉字作为记载其意义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表达其意义的语言单位,因此,汉语中的“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且作为中国人观念中的一个“中心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第二语言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以实用为目的,在解释某种语言现象时,常同时涉及词义、文字、音韵、语法、修辞、作文和校勘等方面的内容.“前人的语法研究,一方面和训诂学(词义学)相结合,另方面和修辞学相结合,这两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界限.”多角度研究语言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学成为系统独立的学科,但由于马氏揭示“华文义例”是为了指导人们  相似文献   

17.
字词关系一直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点。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实际的运用中,都体现出"字"和"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通过对"字"、"词"以及它们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字"和"词"。  相似文献   

18.
黄季刚先生曾以“音韵在二者(文字、音韵、训话)为纲领,为先知”的话来定位音韵学的地位,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将其归于形义,则可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之锁钥”。徐复先生作为他的嫡系弟子,得以倾听其教诲,得其思想精髓,并多所创建。  相似文献   

19.
一、在阅读中品读语言文字之美   作为人类交际所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的文字语言,它的美首先在于诉诸口、入诸耳的语音之美和诉诸书、入诸目的文字之美,这是语言文字的外在形式之美.   ……  相似文献   

20.
在民国时期西学之术占据国人效法主流时,皖派考据法多遭鄙弃,若以科学公允之心重估,皖派学者在应对时代思潮嬗变时秉承“不蔽己亦不自蔽”的精神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采取“扬”“弃”并重的做法值得当下语言学界借鉴“,扬”和“弃”是皖派“小学”凸显的两个价值表征。“扬”体现在倚重传统语言文字的辅助功能观,在以字通经、以经治字的核心学术观念下,倡导并实践新的多重互证、音义互治的语音语义研究方法“;弃”体现在吸收西学,合理摈弃传统文字、音韵、训诂经验研究的偏失,撤除藩篱、融合贯通、开起科学实证的研究走向。两项表征标示皖派在语言学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其遗留文献具备深耕潜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