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北宋的苏轼在《文说》中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东坡先生提倡的是一种如天马行空潇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唐寅(1470—1524),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在普罗大众的认知中,这位明代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书画家唐寅可以说是充满故事传说的历史名人,一段"唐伯虎点秋香"的风流佳话让人们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唐代有位草书巨匠张旭,人称"张颠"。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米颠",他就是被称之为书画史上一个巅峰式存在的米芾。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虽然官至校书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对书法略感兴趣的人,大多会说出汉隶、魏碑、唐楷之类的将时代与书体相提并论的若干术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自是有时代使然的缘故,那么,时代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5.
正川上弘美堪称当代日本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有读者甚至将其誉为"21世纪的紫式部",从客观角度审慎地来看,这一评价虽有过誉之嫌,但足以见其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因擅长以"异界生物"为创作媒介进行描写,她也被称为"东方的卡夫卡"。然而与卡夫卡的"变形"不同,川上则是直接将神话叙事引入现实生活,实现异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看似无稽又寓意深刻。"异界生物"的出现并不令读者觉得有任何突兀之感,在看似  相似文献   

6.
诞生和成长于印度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之下的佛教伦理思想,其孝道观契合了中国传统孝道伦理思想,从而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伦理思想。尤以宋代禅僧契嵩以传统儒家的"五常"来比附自身的"五戒",并提出"孝为戒之先"的观点,而极大地提升了孝在佛教教义思想中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说"孝为戒之先"是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同为宋代禅僧的圆悟克勤之二回成都昭觉寺弘法,则是对该理论之具体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气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有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三个不同层面的美学意义。在绘画表现对象层面,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画面中所有表现对象之气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一个气场。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出这个气场来。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它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两个组成部分,两部分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而在绘画作品层面,气则是一种偏重于刚性美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画作的笔墨技巧和结构安排上。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宇宙观念和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8.
《庄子》内篇中有大量关于"德"的论述,其内涵丰富而立体,与"道"同构。首先,德与形是可分离的,这一思想可以概括为"徳不形"。德、形分离的背后是内、外两个领域的划分,有德者在两个领域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德不形与"道在屎溺"同理,意在强调德的独立实在性。其次,"德"还包含着对个体生命困境的应对,即如何全生,这一思想可概括为"支离其德"。支离其德是德自身的隐匿,而德之隐与道之隐是同步的。最后,能够完全合于道的是真人之德,真人"无己",故能"磅礴万物以为一"。这体现了"道通为一"。无论在哪个层面,内篇中的"德"都很难被归为道德概念,毋宁说它是非道德的或超道德的,这正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休闲文化已经成为成都市的城市名片,成都市正致力于打造"休闲之都"。从市民个人的微观层面提升休闲文化观念,从休闲企业的中观层面完善产品供给,从政府引导的宏观层面强化休闲文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建设发展成都市休闲文化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0.
从义门文化的视角透视陈独秀的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钟扬  石菲 《寻根》2004,(6):24-29
陈独秀的性格是极为复杂的,复杂性格的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独秀性格"形成的时代与社会原因,前贤已有充分论述,本文不再多费笔墨,仅在其地域文化尤其是宗族文化这些他人不大注目处多说两句.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逍遥游》中,具足"悲"、"智"、"修"三种情怀。所谓"悲",是指庄子在其所生活的战国中期,广大阶层的知识分子悲惨的生活命运,使得庄子拥有着深刻的"悲悯"情怀;所谓"智",是指庄子巧妙的利用"小大之辩",来顺理成章的引导世俗之人发现功名利禄背后的卑微和不值;所谓"修",是指庄子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从强压多灾的政治场域中脱身而出,根除对于"功""名"的执取之心,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张亚辉在其前门大栅栏画院的众多作品颇为吸引观者。张亚辉的绘画,大胆融合工笔写意手法,深厚的笔墨功力使之自如地把握画面的整体布局,以精致的构图,新颖的手法,清新的笔墨,高远的意境,与诗赋巧妙结合,营造出艺术家心灵的画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他融国画、油画为一体,独创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新风格。  相似文献   

13.
孙桐生作为晚清蜀中著名学者,他最早明确地提出并再三坚持《红楼梦》的"本事"是写"明珠家事"说;称孙桐生为"旧红学索隐派的先驱",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判断和确评;孙桐生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清楚地认识到文学创作是"虚无缥缈"的想象和虚构,不等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学说大抵都以“致用”为目的,诸子百家无论其学说在“哲学”或“为道”方面建树多高,也必有其社会政治之归止。但是由“哲学”或“为道”的学术原则方面看,老子的政治主张又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之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包括其社会政治主张的矛盾与分歧,也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中合乎逻辑地产生的。概括地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有“无为无不为”与“贵柔”两个方面,其中“无为无不为”是由形而上的道论,亦即绝对的“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贵柔”是由形而下的“器”的层面,亦即相对的“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二者的区分体现着老子学术上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5.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大理文化》2010,(11):3-3
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确实,复杂的世界,需要一种复杂的形象和复杂的精神来诠释它,这是小说的基本使命,也是小说所要面对的艺术难度。而小说写作只有真正深入人性和精神的层面,才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8.
荀子、扬雄、王坦之从儒家,而葛洪从道教神仙学立场,分别对<庄子>提出了批评,于是形成一种"非<庄>"思想.但他们在这种"非<庄>"思想中对庄学又有所肯定和吸纳,这可看作<庄子>在其流传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层面,接受社会检验的结果,是其哲学正、负双重社会效果的真实反映.这种"非<庄>"思想既彰显了儒道互济、互补的历程和早期道教取舍、改造原始道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程,又是庄学史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偶然读到南北朝江淹《别赋》中的"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句子,便油然想起吴疆的山水绘画。江淹的诗,没有具体描绘送别人物的行动,却不惜笔墨地渲染送别的背景;同样,吴疆山水画面的人物相对其命运而言是渺小的,  相似文献   

20.
"权利优先于善"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一个核心观点,这一观点的证成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由一种康德式的个人观引出的"自我优先其于目的"以及与自我的优先性相联系的中立性原则;二是现代民主社会价值多元论的事实,桑德尔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挑战就是围绕这两个因素而展开的.据此本文认为,是"权利是否优先于善"构成了桑德尔与罗尔斯之争的焦点而不是其他.为说明这一点,本文将从罗尔斯哲学中权利优先性的涵义入手,展示桑德尔批评的内在逻辑,讨论其批评的力量及其得失,从而凸显出桑德尔是如何围绕罗尔斯的这一观点来批评罗尔斯哲学及其自由主义的,最后阐明重申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