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明珍 《考试周刊》2014,(35):113-113
品德课堂的教育内容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关怀与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师生、生生间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以多元的积极评价,全面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让他们享受有尊严有意义的品德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 山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  相似文献   

3.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天赋和秉性、兴趣和爱好,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他的认知能力、兴趣与关注点也是不相同的。创造适合的教育,是适应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育人为本"的实践体现。只有适合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近年来,天津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提出"扎实基础、快乐学习、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传情达意"环境文化;构建"和而不同"的学校管理文化;探求"本真课堂"教学文化。尊重儿童的天性与个性,促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赵源 《小学生》2013,(12):66-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校门,正处于童年阶段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因而,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教学要回归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验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我区低年级学段二年级学生《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学习状况进行测查。测查的目的是了解、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为学科教研活动研究的方向、重点等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赵青 《教学随笔》2013,(12):145+154
仔细研读《标准》,我们发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不是为了区分优劣、没有筛选性,评价是为了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切性、有效性,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实际上,评价关注与评价一个孩子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特点,通过评价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儿童们的生活基础应该为品德与生活,以此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让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内容由学生的生活实践而制约着。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切实抓住小学生茁壮成长的有利时机,针对他们的成长情况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科学得体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小学这一阶段中能够真正地得到顺利发展,起到人生成长的促进动力。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认为,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就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与社会学科,真正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校门,正处于童年阶段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因而,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教学要回归生活,以  相似文献   

10.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2.
陈素珠 《中国教师》2014,(24):40-41
<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思想品德、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其中,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所以,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在强调学习知  相似文献   

13.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曲文双 《考试周刊》2013,(68):179-179
品德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围绕"自我"、"自然"、"社会"三条主线展开,以"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不断扩展的领域范围,让学生在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并逐步促进品德素养全面发展。体验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注重学生生活质量的提升,强调体验生活和学生的德性发展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和社会性发展是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对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注重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以往传承式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如今的新教育目标,教育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拓展每个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更多的途径与手段。因此英语教学要确立"服务型"的新理念,教师应当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自我发展搭建阶梯,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相似文献   

19.
品德源于生活,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品德课的教学也应充分贯彻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选取真实可信的案例,引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体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品德课程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是让品德课程的内涵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长的路标和克服困难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各种生成,通过导入生成、学法生成和发展生成来促进学生的生成,使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