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自1996年起,国家把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生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校园和校外针对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频发,触目惊心.探究其原因并严加治理,切实保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已是当务之急. 一、当前中小学安全事故的主要成因 当前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种类主要有:校园安全事故、校车安全事故、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 1.校园安全事故.指在校园内或学校门口附近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从近年的事故来看,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疏于管理是重要原因.如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管理不善,或学校设备设施陈旧,危房存在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事故.  相似文献   

2.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引起家长与学校的民事责任纷争。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一般情况下,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伤害必须符合以下特征:一是伤害的对象是经批准设立的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二是范围上必须是中小学、幼儿园正常实施的教育、教学、管理、保护相关的时间、范围内的活动;三是必须造成学生实际上的人身伤害,包括伤残、死亡。学校管理中,只有理清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依法治校,提高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才能减少学生伤害事故发生,进而减少相应的民事责任纠纷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一直困扰着学校,处理发生在校园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学校管理中遇到的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情。学生在校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有多种原因,有些学校可以预防,而有些的确是防不胜防。近一两年,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尤其是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有增多的趋势。校园意外伤害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头号杀手,据报道,每年我国有大概1.6万名中学生非正常死亡。上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造成的伤害事件是各种意外事件中频率最高的。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令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伤透脑筋.国家教育部特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行.<办法>的实施,虽然使中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有"法"可依,但<办法>终究只是一个部门规章,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小学生伤害案件时,很少依据<办法>来审理中小学生伤害案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校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根据团中央、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对北京等10个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有51.44%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伤害.另据调查显示,在所发生的各类校园伤害中,有80%是可以通过教育、干预和加强管理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书讯     
近年来,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屡见报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加合理地处理、防范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件,增强法律意识、保险意识、安全意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的处理与防范”课题研究。本书包括《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现状、问题及其预防》的主报告及13个子报告,主要探索少年儿童人身伤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及发生原因;总结防范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成功经验,帮助全社会增强对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防范意识,并提出操作性较强的防范对策和少年儿童人身伤害事件处理建议。劳凯声孙云晓主编新焦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踩踏等各类安全事故,平均每天40多人伤于安全事故。学校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有效地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抓好学校安全管理,防范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一、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基本特点 我市现有普通中小学3474所,在校学生895635人。据统计,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全市共发生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20590起,受伤20764人,死亡621人。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伤害情况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件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小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期间发生的中小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以下简称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适用本条例。幼儿园发生的幼童伤害事故,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相似文献   

10.
《华章》2004,(1)
校园意外伤害每天都在发生,我国每天至少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因为意外伤害受伤或者失去生命。北京市有关卫生部门对近10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生进行的监测显示,意外伤害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一死因。随着各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纠纷频频出现,各地方的法规也相继出台。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该《办法》颁布后,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广泛报道。  相似文献   

11.
董乐业 《考试周刊》2009,(29):145-145
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因而这一群体易发生伤害事故。体育课以身体活动为主,也注定体育课堂伤害事故远远高于其它学科。加强课堂安全管理、增强师生体育课的安全意识是必要的。但我们也要正视校园伤害事故,承认意外事故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为尽量减少各种伤害事故在体育课中的发生,我在进一步探寻减少伤害事故发生几率的方法的同时,对体育课中的伤害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校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根据团中央、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对北京等10个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有51.44%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伤害。另据调查显示,在所发生的各类校园伤害中,有80%是可以通过教育、干预和加强管理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的。本文想重点谈一下对中学生校园伤害成因及有效干预策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一、当前农村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基本情况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中小学生安全事故总体形式分析报告》,对2006年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原因、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事故发生的区域、时间、地点等方面分析,各类安全事故中,72.32%发生在农村,农村成为小学生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区。其中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校园伤害(也称学生伤害)事故在各地学校频发,各种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重视。产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许多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此,研究校园伤害事故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强化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已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一、校园伤害事故特点校园伤害事故基本有以下特征:1.突发性。校园伤害事故何时、何地发生,发生的对象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交通及生活中的伤害事故不断发生,其中很多事故都与物理知识紧密相关.因此,在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广大物理教师应结合物理知识分析各类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实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现实生动的例子警示学生,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由于体育教学的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使体育课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为此,教师应通过中小学体育课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防范中小学体育课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为减少体育课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发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2006,(3):6-6
为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安全,预防各类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日前,教育部向各地发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2006年中小学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积极防范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机能和水平尚未完全成熟,个体认知水平较低,自我防范能力差,安全意识薄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如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学生食物中毒事件、黑校车事件、教学楼踩踏事件、校园火灾事件、校舍倒塌事件等给学生带来很大伤害。因此,牢固树立依法治教的理念,大力加强学校安全教育,规范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小学安全工作管理,确保青少年健康、安全成长,迫在眉睫。一、小学危险源的分析1.运动伤害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由于课程性质所定,较易引起伤害事故发生。轻则擦伤、碰伤,重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小学生安全事故问题,无疑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使我们认真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防范的有效路径。一、小学生易发事故危险源分析(一)运动伤害体育课及课外活动,较易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轻则擦伤、碰伤,重则残废、死亡,多是因学生活动方式不当,加上体育设施设备陈旧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学生在校发生伤害事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媒体报道,2O02年我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即每日至少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因意外伤害受伤或者失去生命。目前,我国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有两亿多名,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保障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是维护学生的合法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