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申玲玲 《军事记者》2008,(11):30-31
新闻传播是一个线性工作,采访、写作、编辑、传播、检视是它的典型过程。而采访在其中举足轻重,业界流行着两句行话:“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正是对采访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的精炼表述。  相似文献   

2.
郝娜 《记者摇篮》2010,(7):16-16
精品新闻,就是精心采访、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出的好作品。成功的采访是写出好新闻的基础和前提。业内人士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可见采访是写出新闻精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写作的正常现象。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容易犯“重写轻采”的毛病。回想我初搞新闻写作时,就不大重视采访,把事情看得很简单,以为采访嘛就是走出去,看一看,问一问,搜集几个事例,把它笔录下来,然后就回到办公室匆忙执笔,关门“造”文。这样,虽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但仍难奏效,终究常常是逃不出夭折的结局。后来,我总结教训,自觉地实行“倒三七”,着力在“七分采”上下苦功。业余作者总是从“业”之“余”之中挤出时间搞采访的。就这,采访前我也要花时间作充分准备,它包括明确采访目的,熟悉采访对象,学习有关政策,准备一些问题,设计采访方案等。这样做就大大地提高了采访效率,减少采访的盲目性。另外,我还逐个研究每位访问对象的心理,提高访问的针对性。为了采写(杨苹莉搭拐杖读完高中》一文,我精心设计方案,先从侧面了解促使她带着伤残而不辍学的有关情况,又先后采访了该生读过书的两所学校以及其父母和弟妹。“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采访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给写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当晚我就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高不开客观事实。采访是获取事实的基本手段;采访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这是新闻的一般理论和常识。“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要用于采访。”──这是一些专业记者的经验之谈。一篇新闻作品的定稿字数同采访的记录字数,大约为1∶10,即100字的成品至少要有1000字的素材──这是综合了许多人采写实践以后得出的比例概率。这些书本上理论化了的条文和前人的生动的经验,对于新闻爱好者来说,当然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但是,纸上得来总觉浅,亲…  相似文献   

5.
采访名人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名人有着自身的特点:大多没有充裕的时间接受采访;接触记者多,对采访者的要求较高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睿智并在采访中掌握技巧,“七分采,三分写”,采写名人稿件采访过程尤为重要,只有采访成功才能从他们身上挖到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张淑清 《新闻传播》2009,(12):43-43
新闻是靠事实说话,所谓的“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就是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突出位置。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创造最佳的采访气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佳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7.
金峰 《记者摇篮》2004,(5):55-55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这么说。鉴于采访决定写作的关系。如何在采访中与采访对象进行融洽的交流与沟通。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成功的新闻写作来源于成功的采访,这已经成为新闻业中人士的共识。新闻界的前辈们曾有“采访是新闻写作之母”、“七分采三分写”等论断。但如何取得采访成功,新闻界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览中外“大家”的采访,我们就会发现,成功的采访无一例外地都是抓住了事物发展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9.
深入”的要求,我还有许多、许多事情要做。没有想到,我采写的这条仅有几百字的“豆腐干”新闻,能被评为199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的一等奖。最近,《新闻界》的编辑同志要我谈谈这条稿子的写作经验。我想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说什么“经验”,不如说说自己怎样耐“冷”...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就没有写作的“原料”,因此,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成为关键。一、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采访活动中,报道思想的明确,活动目的的确立,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准备的完成及访问条件的创造等,只是…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  相似文献   

12.
记者、通讯员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绝不是打开本子和采访对象搞个问答式笔录,而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搞新闻的同志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六分采访三分写作”,即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面对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成熟的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就会巧妙地运用听、记、思、问等多种手段,处理好采访中的边听边记边思边问的“四边关系”,从容自如地采访。对于初学新闻采写的同志来说,采访中如何做到听记思问四者的辩证统一呢?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我们知道,新闻采访离不开听和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口…  相似文献   

13.
陈克寒同志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提醒记者说:“采访确实重要于写作”。这说明,采访决定写作。如果我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那就是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映存在,二者是相联系的。因而新闻报道必须是,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也即是采访在先,写作在后。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把收集的事实加以表现。这里我举一个采写人物通讯的例子。去年开春,  相似文献   

14.
新闻学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之说。6月22日,《广州铁道》报刊发了我采写的关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株洲机务段火车司机黎伟明的长篇人物通讯《责任谱写平安路》。黎伟明是广铁集团公司党委今年推出的一个先进典型人物。这篇文章采访费时半个月,整理采访记录、构思共花费5天,写成1万余字的初稿耗时3天。在此文的采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新闻采写百家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资料室编纂的《新闻采写百家谈》即将出版,它是一本文摘性的新闻业务读物。内容包括:列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论新闻采写,记者修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通讯写作,新闻评论写作,报告文学写作七个大部分。共摘录了自1913年到现在七十二年间两百多名中外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长江日报总编辑杨振兴同志在编辑部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主攻消息要踢好“前三脚”。一、迅速把采访工作的新格局铺开,改“奉命采写”为“自觉采写”、“深入采写”。二、要集中主要精力抓短新闻、短消息。三、要注意抓带倾向性的重点问题和突出典型。  相似文献   

17.
采访对新闻写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细致的采访,写作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老新闻人提出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灼见,可见下功夫采访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一书,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市新闻学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撰写的第6本新闻专业书。全书55万多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说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消息写作即一条消息从头到尾及其“组成零件”怎样写作。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谈谈新闻采访的一些方式方法及其经验。因为,写好消息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第三部分,主要收入作者采写首都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的种种心得作品。第  相似文献   

19.
立足“说话”采写新闻,就是为了“说话”采写新闻,就是从“说话”出发去采访、去写作,就是把新闻采写的着眼点放在表达意见、观点、思想、倾  相似文献   

20.
许多记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最难的是采访,采访比写作难,采访是七,写作是三,而采访中最难的又数提问。由于提问不到位,不到家,往往拿起笔来脑中没有清晰的思路,总感到这边观点不新,那边材料不够,无从下笔。提问是采访的必经之路,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记者了解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