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晔 《新闻采编》2005,(6):27-29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电视业界同行探讨已久的一个话题,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已从“完成时式”报道向“进行时式”报道形式转变。所以说现场报道应该是今后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沈浴晖 《视听界》2007,(3):91-92
打开地方台的电视新闻,特别是市、县级的电视新闻,一个久冶不愈、久论无效的通病就是“三多三少”: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空洞的无新闻由头的成就性报道多;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少、基层的典型报道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少。“三多三少”使得不少市、县台的电视新闻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政闻”,新闻节目成了名副其实的宣传节目。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把电视新闻划为主题性报道和事件性报道两种。如何把主题性报道做得“好看”一些,使观众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事件是做好主题性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从电视新闻主题性报道与传达事件关系看,尽管二者共性东西都具有五个W,但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一直是以“匕首”和“刀枪”的形象感动于受众,然而从这种报道式样的本体内涵上来讲,“文化视野”的打开与强调还是一个少被业内人士议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报刊新闻讲究“可读性”,电视新闻注重“可看性”,同样道理,广播新闻也要有“可听性”。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新闻事实)和新闻形式(报道方法)。新闻价值越高,可听性自然就越强。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听性的强弱就决定于新闻报道的方法。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一方面写作上精当、形象,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广播新闻所用声音载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以其声画 合一、快捷、真实、现场感 强,受到广大观众的青 睐。与传统的报纸新闻相 比,电视新闻的确有自己 的巨大优势。但是,它容 易受到时空制约,在报道 深度的开掘上往往不如 报纸新闻,再加上电视新 闻是“滚动的”,如果制作 不好,很难给受众留下深 刻印象。也正因为如此, 学术界有人认为:电视新 闻是浅薄的新闻。如何克 服电视新闻的劣势,提高 电视新闻的质量,这是摆 在电视新闻记者面前的 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从多年从事电 视新闻采制工作的实践 中深深地感到,要提高电 视新闻的质量,目前最为 重要的是解决好“快…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竞争中,中国的电视新闻纷纷改革,追求内容的人性化、形式的现场感等,而逐渐被重视的电视新闻立体报道,就是其中打出的一手好牌。电视新闻立体报道作为一种形式,基本特征有:1.连动性。所谓连动性,是指立体报道内容不是单一的、凝固不动的,而是由此及彼、不断“流动”的。比如,我们曾经做过社旗县“学生痴迷网吧害处多”的新闻。在跑遍全县诸多网吧,历述沉溺网吧的种种危害后。记者感觉到这些孩子精神空虚的背后。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县里没有青少年宫.没有体育馆,孩子们打篮球、乒乓球场地都是问题;去图书馆吧,  相似文献   

8.
如今,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的“主打新闻品种”。①然而,冷静而理性思考,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视角肤浅,大多局限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等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和情感讲述,这已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使民生电视新闻走出目前徘徊低迷的状态呢?笔者认为,找准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背景报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起到深化主题、表明观点、烘托气氛、增加知识的作用。在我国电视新闻界,最早提出并重视新闻背景报道的是《焦点访谈》栏目。在栏目的定位语中,它明确地将“新闻背景分析”与“时事追踪报道”、“大众话题评说”并提,定为栏目的宗旨。近年来,各省级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也相应加大了背景报道的分量。但总体而言,新闻背景报道在我国是新生事物,也是电视新闻中的薄弱环节。在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中,背景报道的配合往往显得不够及时,观众得不到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有关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主要战场,广州电视台以多年来形成的“两会”报道特色。一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主流媒体权威报道。另一方面报道题材贴近百姓,新闻注重“短、平、快、活”,而受到观众、同行、宣传部门,以及人大政协的肯定。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调查数据。广州电视新闻在“两会”期间是广州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笔已连续十年参与“两会”报道,主要的体会是把握基点、找准焦点和抓住亮点。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说起新闻改革,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舆论监督,以为只有拓展报道空间,多搞批评报道,媒体才会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然而,当事实证明,舆论监督只不过是媒体的“一厢情愿”时,当众多曾经高举舆论监督大旗的栏目在四处碰壁后不得不“改弦更张”时,当众多媒体从业人员面对现状冷静思考时,人们发现:电视新闻在“正面报道”和“批评报道”之间还有广阔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2.
郑凌 《视听纵横》2004,(2):44-46
“策划”这个词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计划和策略。不管你是否承认,在现代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策划已经成为报道准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报道依靠成功的策划获得轰动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媒体本性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13.
应勇智 《新闻传播》2009,(11):46-46
电视新闻既要靠新闻的时效性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又必须以新闻的深度报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此.处理好电视新闻的“新”与“深”的关系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新的角度来理解“新”与“深”问题.探讨了抓准利于深度报道的题材、处理好组合文体报道的“新”与“深”的关系等问题.阐述了处理电视新闻的“新”与“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改革会议报道的呼声在各新闻媒体始终不断,但呼声归呼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面貌依旧的会议新闻仍屡见不鲜,报道会议的记者仍然把镜头对准到会的领导。眼下面对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改革“会议”报道乃大势所趋,从中央台到各省市主流媒体,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会议程序性报道之外,最大变化的亮点是在抓“会议”鲜活新闻上下工夫,从内容到报道形式都寻求突破,巧妙装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改革“会议”电视报道谈儿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陈海宇 《新闻窗》2005,(4):17-18
2004年全省电视新闻奖参评作品佳作纷呈,令人欣慰,观看时眼前不禁浮过这些年来电视新闻发展和变化的情景片断: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新闻栏目《东方时空》,其意义后来被称为“是新闻改革、崇尚创新的孵化器”;1998年,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开播《晚间新闻》,以一种鲜明的“亲民性”特点来“说新闻”,带来中国电视新闻报道在语态上的又一次转变;2003年元月,中央提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会议新闻明显减少和变短了,声画并茂,展示新闻鲜活性的报道增多了:2004年5月,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实行总制片人制,开放的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学中,新闻体裁没有“会议报道”或“会议消息”、“会议新闻”一类,倒是在《书学》中找到“会议纪要”一词。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会场的画面和会议的内容,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这类新闻称之为会议报道或会议新闻。  相似文献   

17.
陆娜 《记者摇篮》2009,(2):44-44
众所周知,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报道是现场报道,最喜欢的电视评论是现场述评。现场述评,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新闻评论与电视结合而生成的一种独特的电视报道体裁。既不同于一般的电视新闻,又不同于“报刊体”评论,同时还有异于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其它诸多样式,如本台评论、短评、编前编后语等。正是这些“不同”和“有异”,形成了它自身的个性,又正是它自身的个性,使之日趋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刘杰 《新闻爱好者》2008,(11):125-125
电视节目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策划的竞争。何谓电视新闻策划?我们知道,电视新闻报道通常分为前期采访和后期编排两部分,策划完全可以贯穿始终,其前提是以事实为基础,不改变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电视纪实特性,以创意为核心,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判断,预见可实现的效果,通过相关报道策略,设计报道方式、方法,进行先期的谋划和后期的完善补充,并在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时机等环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性,同时根据所反馈的意见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策划就是智慧的结晶,就是新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9.
在电视新闻联播类节目中,有一种报道形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分钟报道”这类报道的主要特点有:内容大多为正面报道,且丰题鲜明:形式相对规正,报道长度在3分钟左右,并以系列报道的方式播出。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应发挥画面的独特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除了和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一样具有新闻性这一共性外,还具有电视的特殊性─—以画面(图像)为特征,集视听为一体的传播手段来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每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必然是声音与画面(图像)的有机结合。换句话说,就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电视画面(图像)和声音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今年中央电视台揭批邪教“法轮功”的报道中,亿万观众从画面(图像)和声音中,真实而强烈地感受到了邪教“法轮功”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其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本质。可以说,“法轮功”练习者自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