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6日、7日连续发表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以下简称《方位》、《觉悟》),受到广大读者的你赞和新闻界的重视,被人们誉为是一种新的新闻文体(体裁)。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呢?《方位》与《觉悟》的作者这样说:“两篇文章,说是通讯也行,专访也行,评述性新闻也行,解释性报道也行。”他们把这两篇文章称之为“四不象”的综合写法。他们认为,先不要急于给这样的文体下定义,只要承认它们是新闻就行了。首都新闻界公认这两篇文章是新闻  相似文献   

2.
张焱 《新闻知识》2002,(1):16-17
要想界定“大特写”的文体,必须先将两个与“大特写”密切相关的概念予以界定,那就是深度报道与通讯。只有将这两大概念界定清楚,“大特写”文体的界定才能成为可能。(一)对深度报道的探讨“大特写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这一判断已为大多数理论界人士所接受。在很多新闻学专著中都将“大特写”归入深度报道的范畴。但是,对深度报道这一概念本身,理论界至今尚无定论,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深度报道已成为一种新闻文体,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只是一种报道类型或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让世界正确了解中国”已然成为国家形象工程的重要环节,新闻英语的写作与报道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新闻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英文文体有着独有的写作特点,了解其文体特点及相应的词汇使用规律,是做好报道的首要因素. 新闻英语的文体特点 新闻英语在文体上的特征有别于一般的英文文体.一般分为报刊即书面的新闻报道和以口头方式出现的新闻报道两类.其“硬新闻”在报道方面突出所报道故事的新闻性与即时性;“软新闻”在文体上和硬新闻的写作要求有不同的特点,它更强调故事的“趣味性”和“人情味报道”,而介于两者之间的“特写”在文体上则需兼顾新闻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在国内新闻媒体崛起,对受众的信息接受冲击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记者的新闻思维变革和创新,带来了客观条件。 (一)深度报道对新闻思维带来的影响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报道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着重回答新闻的“why”、“how”,揭示新闻的深层次意义。 1986年前后,深度报道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新闻媒体,象《中国青年报》的《第五代》(1986年5月)《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1887年6月)、新华社《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1983年12月21日)。尤其是《中国青年报》《红色的梦》、《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组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深层背景的透视更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深度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已形成了它的特色和思维模式,并可从中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说说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深度报道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80年代以《关广梅现象》、《鲁布革冲击》、《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命运备忘录》、关于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的《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和《黑色的咏叹》报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度报道开始出现。它们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解剖新闻事实,极大地突破了因袭多年的平面化、简单化、两级化的新闻思维习惯,确立了辩证的新闻报道的方法。相对于以往的公报式新闻、图解政策式新闻,它们具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为我国新时期新闻改革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新闻文体,中外深度报道的生产实践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深度报道始终是职业记者最重视的报道文体与写作手法。任何新闻的生产总存在“把关”,研究“把关”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社会化 生产的内在机制和复杂过程。一般而言,常规报道(如消息)的把关可以遵循一套明确的制度和规范,而深度报道的把关则更需要从业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新闻环境、缺乏明文规定的政策风险、瞬息万变的舆论动向等来“临场发挥”。  相似文献   

7.
深度报道的特点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深度报道?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思想上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还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解释性报道。不同新闻媒体对深度报道的诠释各有不同。深度报道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理念方面不断自我整合,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在历史新闻学看来,深度报道在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理论特征的不清晰,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与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并列的一种新闻文体。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兴盛以后,深度报道的张力被凸现出来,它的理念正在全面地向新闻事业的各个领域扩散。深度报道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它在过去…  相似文献   

8.
“新闻故事”这一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新闻文体在近年来的报纸上日渐增多,深受读者的欢迎。如《北京晚报》就开辟了“新闻故事”栏日,《新民晚报》有“社会故事”,其它报纸有什么“破案故事”、“新风故事”等栏目,《人民日报》也从1984年9月起在一版开辟了“凡人新书”专栏,相当多的稿件属于新闻故事。在近年来的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闻故事获奖的不乏其作。故有人称它是新闻报道中的一枝奇葩。新闻故事从大概念讲属于通讯的范畴,由于它短小精悍,也有人称它为“小通讯”、“微型通讯”。什么叫新闻故事?说完整点,就是:写一人一事为主,篇幅短小(一般五六百字),内容单一的通讯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通讯文体的嬗变沈莉通讯,是我国新闻报道中一种常见的文体。但这些年来,随着新闻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宽,新的报道样式的层出不穷,像特写、专访、深度报道等等究竟是不是属于通讯文体,一直是有争议的。在新闻写作教材中,对通讯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用通讯涵盖消息...  相似文献   

10.
李平榕 《新闻知识》2000,(12):26-27
消息是一种最典型最基本的新闻文体,它以迅速及时的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基本的特征,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有新闻中的“轻骑兵”的美誉。本文所论述的“消息”尤指千字以内的短消息,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时效性的特殊要求.此类消息无法同通讯、大特写、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新闻文体一样有充分伸缩的文字空间,能详细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那么这类短消息报道的“深度”指的是什么,它将如何体现和表现呢?(一)“深度”的含义和表现何谓“深度”?笔者认为是内容的厚度和纵深感。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种名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1.
1980年5月18日,美国东部圣海伦斯火山爆发,《西雅图时报》的记者理查德·赞勒在当天即发了一篇内容精短的消息《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一周以后他又发了一篇内容翔实,文笔生动的通讯《满天狂怒》。这两件新闻作品同时入选《美国报纸优秀作品》(1981),成为美国新闻从业人员和大学新闻系师生学习参考的范文。这个例子除了说明所谓消息不能承担重大题材,消息不能出名篇的说法不正确之外,还说明了消息和通讯是两种互补性极强的文体,在它们各自发挥优势的领域中,谁也无法替代谁。 消息是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叙述的方法,迅速及时而且不间断地向公众传递信息、报道客观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较于其他文体,它的优势和特长是极为明显而突出的。消息必须充分地发挥这种优势和特长,才能真正成为“新闻的主体”,扮好“报纸的主角”。 一、扬简明扼要之长,扩大信息量。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文体在课堂教育中,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等的特征比较明显."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深度报道这种新闻样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985年,中国一批青年记者开始突破传统的新闻平面化报道模式,首先在《中国青年报》进行了尝试。1993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深度报道的特定形式也开始“亮相”,引起了新闻界的瞩目。如今,这种报道形式已日臻成熟,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似乎是改革的大潮,推出了一个与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体裁相并列的新品类——深度报道。它被悉心倾听改革“潮声”的广大读者所关注;它被新闻界推举到第8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会上,做为新闻的一个独立品种,首次在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接受审议和授奖. 富有开拓精神的新闻工作者正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深度报道已经迈出了艰难的步伐。——《人民日报》抓住人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连续报道《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答大学生问》引起各界共鸣之后,又推出了具有浓厚理论色彩的大型报道姊妹篇《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  相似文献   

15.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侦破通讯是公安新闻中对侦破犯罪案件进行具体报道的一种文体。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透明度的增加已越来越多出现在公安报刊和其他报刊上,侦破通讯因其报道内容的特殊性和报道形式的大众性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公安新闻乃至法制新  相似文献   

17.
樊艳丽 《新闻窗》2008,(1):113-114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称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两千年来备受推崇,除了它是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梁启超言:“《史记》每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关于新闻和史的亲缘关系,谭嗣同有“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今人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脱胎于史传文学,它与历史、文学关系密切。史传记述历史,人物通讯反映现实,两者都要求从真人真事着眼,  相似文献   

18.
《辞海》这样解释:“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通讯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是因为它有着其他新闻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无沦是历史上还是现今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榜样,大多是通过通讯得以传播。从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各层面关注。  相似文献   

19.
面对地方新闻传播媒介紧锣密鼓、红火热闹的改革热潮,我们军队新闻工作为了担负起为新形势下加强军队建设提供正确舆论导向和强大智力支持的重任,必须在已经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军队新闻改革推向深入。笔者认为,军队新闻改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进一步强化指导性。为此,必须充分用好深度报道这一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新闻文体。(一)大家也许都注意到了,去年底今年初,中央各报的深度报道日见其多。一向重视深度报道的《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自不待言,《人民日报》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与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新闻体裁相比,分析性报道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报道文体。所谓分析性报道,是指合理运用背景材料,通过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分析,揭示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实质或意义,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