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交往与教学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教学之外的交往、为了教学的交往、作为教学成分的交往以及教学就是交往”四种。笔认为前三种可以统称为“教学交往”,而第四种称之为“交往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形态,教学交往与交往教学在“交往在教学中的存在状态、知识观、师生关系、终极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教学交往理论问题的研究缘起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蓬勃兴起,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教学“交往论”研究的脉络和发展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教学交往论的历史发展,教学交往论的内涵与特点,教学交往的理论基础,教学交往与课程改革,教学交往论与师生、生生交往等,并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学科结构与研究边界,成为研究教学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支脉。  相似文献   

3.
论教学交往研究及其价值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交往,但这种交往未必是主体间交往。主体间交往不是既定的,而是生成的。教学交往研究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所谓探寻“本质”的层面上,而应当探索教学交往的合理性观念,以此反观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学交往研究只有引发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它才具有教学论学科体系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交往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学与交往同一的过程,但并非所有的交往都是教学。在教学目的、方向上,围绕着教学内容的教与学,是师生特殊的交往。这种特殊的交往,才是有实效性的教学、真正的教学。这样的一种认识,有助于我们冷静地剖析教学实践中最普遍存在的教与学相互脱离的“假教学”现象,并提供促进教学真正发展的最基本的思维参考架构。  相似文献   

5.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6.
论交往教学的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要素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传统教学要素观是以主知主义为思想基础的 ,分类混乱 ,混淆了“因素”与“要素” ,模糊了“要素”与“系统”的界限 ;交往教学的要素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教学物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它们又分别表现为多种形态。研究交往教学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交往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理论热点”之一,对于教学交往的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课题。本文从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往,着重论述了网络环境中教学交往的主体及其特性、教学交往的特征和教学交往的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如何实现“交往”、“互动”,探索寻求“交往”、“互动”的形式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一堂好课要看师生有没有很好的“交往”,老师是不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全面的看,一堂好课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交往教学是在全球交往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交往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交往缺失与阻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一切,其课堂教学交往也主要是由教师———全班交往、教师———学生个体交往所组成,而教师与小组之间的交往、学生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学生间的交往严重缺乏,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尽管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教师与全班学生的正式交往形式,可能有利于学生的社…  相似文献   

11.
对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双语教学法研究中很少涉及,文章讨论了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对大学预科阶段的汉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电工考证的教学过程中吸收模块教学法的精华并发展成为颇具特色的"对口帮扶,人人过关"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模块化,要求每个学习者都以熟练各知识点为目标,强化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助,讲求学习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的有机融合一直是高校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探讨了现阶段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原因,认为结合科研课题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分析了此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的开设现状,最后结合实际提出开设实验教学所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反思与教学重建作为校本教研的两种形式,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当人们普遍关注教学反思时,却忽视了教学重建的价值。事实上,教学反思为教学重建奠定了基础,教学重建则为更高层次的教学反思提供了条件。教学反思与教学重建异形同构,校本教研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和科研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相对于科研对教学的促进而言,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不是那么明确和直接。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合理安排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那些“学术精英"-,我们要适当减轻他们的教学任务,而对于那些在教学工作上有1.天赋的老师,我们要通过激励机制的改革,使这些老师能够安心地从事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现状,结合实际教学、科研经验,从科研促教学、教学服务科研等多方面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春兰 《教育研究》2007,28(4):72-78
校本教研文化建设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关键。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制度层面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物质层面的条件创设、群体的行为、个体的态度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只关注局部,不顾其他,不但难以把握校本教研发展的真谛,更难以保持其健康发展。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由技术取向转向文化取向,加强文化建设的探索,不但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实践引向深入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网络教学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教学因其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教学模式的交互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其在现代教学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师与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助于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教学与科研网络平台及在线科研协作系统的双向良性互动,并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服务质量,这将有助于学生积极拓展思维空间、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探索能力。基此,从环境分布性、互动性、竞争性、演化性四个方面,对网络教学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网络教学科研互动模式和教学情景设计四个关键维度,对基于网络教学生态系统的教学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述评。  相似文献   

19.
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是教学论研究中的两个热点论题。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的共性表现为:二者的主体是教师,本体是教学,属性是心理及行为特征,具有个性化、高效性、动态性及稳定性等特点。它们虽有许多共性,但任何一方都无法涵盖另一方的全部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智慧"难"于教学能力,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相互支持、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20.
教学科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浅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与科研是目前高职院校追求的两项重大指标。从宏观上分析,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提升和发展。只有教学科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才能达到教学与科研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