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新闻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品,报纸对受众的"人文关怀"必然是其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文关怀"让社会新闻充满人情味从人文角度出发,社会新闻的关怀对象,显然应该是人性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而这种关怀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尊重和维护,以及在情感上  相似文献   

2.
新闻要少一点宣传腔,多一点“人情味”,离生活近些更近些,与受众亲些更亲些,致力去拨动受众情感的琴弦,引起心灵的共振,以发挥最佳的社会效果。这已成为当前新闻界的共同认识。为此,就需要将高雅健康的情味情趣,熔炼在新闻思想性之中,给新闻的指导性铺垫一块可读、可亲、可信的基石。否则,新闻就难以产生“润物绌无声”的潜移默化之功。一人情指的是人的情感。《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人情味常常体现这种情感。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美学代表人物李渔,在《闲情偶  相似文献   

3.
常常有读批评我们的一些新闻可读性差,写得干巴乏味,影响了阅读情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人情味。所谓“人情味”是指事实中本来就具有的足以动人情感的那种因素。近年来,人情味作为一种新闻价值要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新闻为什么要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呢?  相似文献   

4.
郭锴 《记者摇篮》2010,(5):61-61,11
一、新闻价值与人情味 人情味是新闻价值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传播的过程就是对含有人情味的信息进行捕捉、挖掘和表现的过程。人情味的英语表述是Human interest,直译为人类兴趣或通人情的趣味,是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给人以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是一种由内而外感染他人的个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情感,心理学上讲,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情感反映。新闻中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把新闻事实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和记者的情绪,有选择地通过文字和语言传导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情绪,支配受众的行为,并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得好,就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情感,心理学上讲,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情感反映。新闻中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把新闻事实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和记的情绪,有选择地通过字和语言传导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情绪,支配受众的行为,并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得好,就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是人们借助于摄影器材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形象记录,它真实、客观、不容虚构.然而这种客观性并不等于机械复写,而是摄影客体的自然物像与摄影主体的主观意志.理想和情感的有机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情感的作用尤为突出,占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除了用客观形象告诉受众以欲知、应知的新闻信息或事实外,往往能用情感的力量去感染人、征服人、震撼人的心灵,所以在遵循新闻摄影求真、求实、求新、求情、求意等规律时、摄影记者更应注意将新闻事实触发的个人情感灌注于新闻摄影中去.一、主体情感与新闻事实本质真实的内在统一情感是主体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8.
陈瑾 《新闻界》2008,(1):157-158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卞玺 《新闻窗》2013,(3):62-62
新闻传媒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而社会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就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与民生其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也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社会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理念,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和践行,媒体正以越来越浓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展现在广大新闻受众面前。  相似文献   

10.
刊林漫步     
怎样使你笔下的新闻人物多些人情味祝天华撰文讲,人情味,作为一种新闻价值因素,愈来愈被人们重视。我们讲的新闻的人情味,是指事实中本来就具有的足以动人情感的那种因素. 怎样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新闻人物充满人情味呢? 不要把新闻人物写成神。一个时期,人们对典型人物、形成了一种神化意识,只要提起英雄,心里总是免不了有那么几分神秘感;没有七情六欲,满口豪言壮语,使不完的劲等等。其实,所有的新闻人物,都是人,都有人情。  相似文献   

11.
罗学敏 《记者摇篮》2000,(11):17-18
新闻美的接受,是通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来实现的。在当前生活的快节奏下,人们是以一种日常消费的形式来接受新闻的。受众在一些很日常化的情景中,被一些“有意思”的新闻所吸引,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乃至道德判断等,进入一种较高的审美状态。近年来,新闻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新闻,使得新闻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话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让新闻传递一种正能量,正被越来越多的媒体视为自身职责。“正能量”本是天文学的专有名词,但是在当今我们的媒体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通过新闻传播激励人们向善向上、给予人们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让新闻传递正能量也是媒体的职责传媒具有满足受众信息需求、释疑解难的功能,对此,我们不仅形成了共识,而且在新闻传播中加大了信息量、加大了服务性、加大了解惑释疑力度,但是,我们却时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媒体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即传递向善、向上的正能量,满足受众的精神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是一种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形式,服务对象主要是普通社会大众,因此,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其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和贴近性,报道角度也多以平民化和从众化风格出现。然而,由于民生新闻这种与生俱来的民本情愫,致使一些新闻人在制作民生新闻时,错把民生新闻当成对大众好奇心的迎合及争取受众关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君 《新闻导刊》2005,(5):38-38
“新闻故事化”是记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传播者所服务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群体,总称为“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新闻作品有所选择,取舍的标准也各有各的标尺。了解了这一点,传播者为受众服务才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人与人之间有共同性,受众都喜欢那些深入的、情感的、趣味的、形象的、带有悬念的和曲折起伏的新闻作品,为了达到这种心理效应.新闻写作者必然向自己的作品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新闻作品,对许多年轻读者来说,总有某种时代、思想、生活的隔膜感。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新闻作品往往是思想性很强而人情味很淡,有共性而缺乏个性,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当我们打开刘衡的《劳动者素描》,刚刚读了前面写于50年代的几篇通讯,立刻就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些作品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有浓郁的人情味,那娓娓道来的家常话,那纯朴自然的情感抒发,那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心态描绘,令人一读难忘。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是人们借助于摄影器材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形象记录。它真实、客观、不容虚构。然而这种客观性并不等于机械复写,而是摄影客体的自然物像与摄影主体的主观、意志、理想和情感的有机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情感的作用尤为突出。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失乎情。”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除了用客观形象告诉受众以欲知、应知的新闻信息或事实外,往往能用情感的力量去感染人、征服人、震撼人的心灵。所以在遵循新闻摄影求真、求实、求新、求情、求意等规律时,摄影记者更应注意将新闻事实触发的个人情感灌注于新闻摄影中去。一、主体…  相似文献   

18.
在追求信息及时播报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吸引和赢得受众,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新闻特写这一表现形式,把重大新闻事件的详细情况告诉读者。本文作者从如何刻画新闻事件现场感、截取横断面、凸现人情味等几个方面,对新闻特写的采写方法进行了探讨,值得我们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让故事走进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新闻”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它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所谓故事性新闻,就是在遵循新闻写作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故事的创作技巧用于新闻的写作,使新闻作品具有通俗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严密的结构、鲜活的描写等故事性特点。本文试图对故事性新闻的优缺点以及写作技巧,作一些肤浅的探讨。故事性新闻的魅力故事性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使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新闻素材,变得更有人情味;避免了说教式的报道方式,使受众在阅读或收看收听新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审美的快感。具体说来,故事性新闻有以…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1,(7):25-32
本文以新闻学研究的"情感转向"为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学者们已经在情感介入新闻生产、新闻文本和受众参与等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闻生产层面,情感始终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之中发挥作用,它作为核心要素形塑着新闻叙事与呈现的策略;但是,冷峻独立的客观性理念始终要求新闻记者隐匿新闻生产中的情感劳动。在新闻文本层面,即使传统的严肃新闻也必然受到情感的影响。在受众参与层面,倘若新闻内容与受众自身密切相关,受众会更易被唤醒情感并采取行动。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可供性显著地提升了情感的重要性。立足于此,普通民众日益提升的参与机会有助于我们反思新闻受众和新闻生产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并进一步推动着多种情感表达形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