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建民 《收藏》2010,(2):137-137
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年)所铸雍正通宝,规定各省只准设立一钱局,统一制钱背文格式;一律照宝泉局、宝源局制钱式样,面为汉文,背为满文各局名,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满文各省名简称,如山西省局称宝晋局。  相似文献   

2.
马勇 《收藏界》2012,(8):70
咸丰钱币始铸于清文宗奕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咸丰钱币种类繁杂,一般平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者多称"重宝";当八十以上者多称"元宝";钱背有满文纪局;满文、汉文纪局及汉文纪值、纪重等各类版别。咸丰钱币其钱文或娟美俊秀,或雄健挺拔,不乏名家之手,争奇斗妍。  相似文献   

3.
邹桂山 《收藏界》2010,(10):77-77
有元一代的市场货币流通,采用交钞和铜钱并行的方法,因而在整个元代中金属币铸造较少,只有在早期武宗和后期顺帝至正两朝铸造了一定数量的“大元通宝”及“至正通宝”。至今市场上还能见到蒙文“大元通宝”和汉文“至正通宝”,其价格均不太高。  相似文献   

4.
王欢  王立群 《收藏界》2010,(4):92-93
康熙在位60年,“康熙通宝”钱的铸量很多,只有背满文宝泉、宝源及背满汉文纪局钱。  相似文献   

5.
佟昱 《中国收藏》2020,(5):108-112
崇祯通宝背满文钱并不算少见,但由于其面文为象征明朝统治的崇祯年号,而钱背为代表清朝统治的满文“宝源”二字,也有人释读为“宝云”。矛盾的两面融于一钱,难于解释。加之官方史料又只字未提,所以在泉界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相似文献   

6.
叶伟奇 《收藏》2009,(4):121-121
笔者藏有一枚“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其铜质精良,直径24.50毫米、重3.86克(见图)。正面“乾隆通宝”中的“通”字为方头单点通,文字清晰,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体较长。钱体呈青白色,一般人多称其为白铜钱。最近,笔者翻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在“钱法志”条目下见到一段记载:“乾隆五年,开福建鼓铸局。”“开局于省城,设炉八座,钱幕满文‘宝福’二字。每年二十四卯,铸青钱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串三百有奇。”可见,此枚乾隆宝福局铸钱应称为“青钱”。  相似文献   

7.
张振龙 《收藏界》2011,(11):79-80
2011年立秋日.住分捡一批康熙满汉文广字钱时,发现一枚奇异的满史“广”字钱,与所有的满文“广”字钱邂然不同,但义分明是满文“广”,与汉文“广”分列于钱穿之左右(图1)。经认真审视,方看出其运用汉文鸟虫篆的书法结体,将鸟虫篆的书法艺术和审美意酲引入到满文书写中去,尚属难得的例外。  相似文献   

8.
《收藏》2020,(6)
正顺治通宝系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并有五种形式的铸钱,史称"顺治五式",即一式仿古钱(含光背、纪值、背圈星纹饰),二式背单字纪局,三式背"一厘",四式背"满汉文",五式背"满文"。最终,背满文钱确立了清代货币体系,获得了极大成功,直至1911年清朝覆灭才最终结束,其影响意义深远。是时,全国先后有近30个钱局开炉鼓铸顺治通宝钱。从顺治元年由京畿地区开始,伴随着清朝铁骑的南下征战,从北向南逐步推进,开始设局铸造光背或单字纪局的顺治钱。据《清世祖实录》载,浙江钱局于顺治六年(1649年)三  相似文献   

9.
公元1616年,生活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的满族人,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统一了各个部落,建立了民族政权,史称后金。当年建元年号"天命"称天命汗。努尔哈赤铸行的钱币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满文钱依照老满文写法,译作"天命汗钱",读法先左右、后上下。这种钱为圆形方孔,铜色较暗,铸工多数粗糙。  相似文献   

10.
珍币二品     
天雨 《收藏界》2010,(1):73-74
新发现的“大安通宝”西夏钱 最近在家里整理过去收藏的钱币时,发现了一枚珍贵的西夏汉文小平钱——“大安通宝”。此钱夹在一串明清两代钱币中,该钱币为青铜质,传世品,包浆熟旧,钱币表面呈现绿色并经风化腐蚀而显示出剥落的包浆。钱文直读,重4.3克,外径2.4厘米,厚0.15厘米,素背。“大安通宝”四字,字体笔划较谱微细,文字工整,  相似文献   

11.
叶伟奇 《收藏》2008,(12):123-123
数年前,笔者从福州市花鸟市场地摊上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0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其面文对读,背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见图)。“光绪通宝”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淮在位期间(1875-1908年)铸造的年号钱。所见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唯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12.
周少华 《收藏界》2011,(2):71-72
清王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时期"乾隆通宝,,钱的铸量和存世量都很大,包括宝泉、宝源、宝直等二十多个铸钱局先后开铸,材质有黄铜、青铜和红铜。面文"乾隆通宝",书体多为楷书。背文沿用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新疆红钱左多满文,而右为回文。钱径一般在24~26毫米,重量一般为2.8~3.6克。  相似文献   

13.
汉文直读“大安通宝”,存世极少。不但在古代关于钱币方面图谱中不见记载,近代的《古钱大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也没有刊录。近代有些私人收藏名家也没有留下关于此钱的文字。直读“大安通宝”第一次闪亮登场是在1981年。当时在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有个三道营子的地方,一位叫李斌的农民,在自家院子内打井时,发现了一处窖藏古钱。这批古钱重达1500余斤,数量  相似文献   

14.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行“圣宋元宝”、“圣宋通宝”钱。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和小平型背“当伍”两种,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笔者珍藏着一枚“圣宋通宝”钱,径24毫米,穿5.5毫米,厚1.5毫米,重4.2克。小平光背“圣宋通宝”在查阅过的钱谱里只发现三种版式。笔者所藏这枚钱,同《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1033号“圣宋通宝”拓片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后者字迹清晰,毫  相似文献   

15.
山西宝晋局在光绪年间铸有小平、折二、当十满文宝晋与无纪值阔缘大钱(试样)等。除小平外,余均罕见,尤其是"光绪通宝"背满文宝晋无纪值阔缘大钱存世不过四五品,历代泉谱均定为一级品,珍稀程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黄明东 《收藏界》2010,(10):80-80
“重和通宝”是来徽宗赵倍当政时的年号钱,是继“政和通宝”之后,承“宣和通宝”之前的,仅铸行了几个月的古钱。公元1118年,宋徽宗在刚与辽国讲和的情况下,担心再出现国家和民众之间的战乱和争斗,乞求邻国之间和民众之间“合和”相处,故改元“重和”为年号。  相似文献   

17.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通宝”有小平、折二铜铁钱和折三钱,篆、行成对。钱文书法水平较高,版别复杂、书体多有变化。笔者藏有一枚行书折三“元丰通宝”铜钱。钱径31.2毫米,穿径7毫米,厚2.1毫米,重9克。天然合成红褐色轮廓,翠绿色地章,红里掺绿,绿里透红,协调自然有层次的包浆着实惹人喜欢。但钱谱中没有查到此钱版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元丰通宝”行书钱文中进行对照比较,此品钱文书法  相似文献   

18.
贵刊2005年第12期刊载叶柏光先生大作《行草书宣和通宝小平钱浅议》,笔者观看照片上的币文,颇有疑议。叶先生说“宣和通宝”是宋徽宗行草瘦金体,读者都能看出来,除了“和”字之外,其他三字皆不是瘦金体,虽然“和”字略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午,活跃在上海、江苏一带的小刀会义军铸行有"太平通宝"光背、满文、日月纹、上月纹下"明"字等数种钱币。那些带有日月纹的钱币有的是货币,有的则是信物。因为当时清廷每时每刻都在绞尽脑汁围剿小刀会义士同党,万一暴露那可是诛灭九族的死罪。小刀会的活动往往都是  相似文献   

20.
王欢  王立群 《收藏》2018,(12):73-73
清代康熙皇帝于1662年即位,1722年去世,在位61年。康熙通宝钱铸量很大,制式只有背满文宝泉、宝源及背满汉文纪局钱。福建宝福局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铸康熙通宝生肖纪年钱。孙仲汇、张志中先生在钱币著述都讲到:康熙通宝宝福局铸有"子""丑""寅"等纪年钱,存世极罕。而书中图录只有"子""丑""寅""已""戍"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