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维新变法思想是继洋务思想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大的思想潮流,它酝酿和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但当时洋务思想占主导地位,早期维新思想缺乏独立性格,还依附于洋务思想。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成为区别于洋务思想的理论,并从洋务思想潮流中分离出来,最终取代洋务思想而成为时代的新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指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维新思想,它是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先导。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中等,他们都曾投身于洋务运动,因其洞悉洋务内幕易于看清洋务思想的局限,进而可以批判以至于抛弃洋务思想。…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在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他对时局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为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主要手段就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持”,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入,进而又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点,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自己的洋务事业,有其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相比.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仍有其积极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上承“经世”,中主“洋务”,下启“维新”,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崎岖坎坷、风云变幻的人生,造就了他针砭时弊、拯救国家的政治思想,反对科举、倡导新学的教育思想和审时度势、主和避战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4.
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在1884年中法战争以前,曾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但由于两者在对待“中学”与“西学”态度上的差异,因而从1884年中法战争后开始从洋务思想中分离出来,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这种分离的过程是从批评和抨击洋务运动开始的,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时,已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独立的政治派别。其显著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政治上的“君民共主”和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5.
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李剑萍本文主要想就洋务教育的终结标志、洋务教育与维新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以求方家指正。洋务教育“洋务教育”这个概念,迄今尚未准确定义。一般讲,洋务教育就是指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教育事业。所谓洋务派,...  相似文献   

6.
留美爱国者容闳是近代“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德兼中西,与时偕行。他所倡导的派遣童赴美留学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特开新纪元”的创举,成为近代中国“科教兴国”和“复兴中国”的“前驱先路”。他毕生为“改良政治”上下求索,“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位迎着“诛妖救世”、洋务自强、维新变法、共和革命等社会思潮全程拾级而上、与历史潮流同步的“复兴中国”志士。  相似文献   

7.
_中体西用_与洋务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史学界流行的“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等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放在洋务和维新两个时期来考察,“中体西用”主要是作为“夷夏之辨”的对立物而出现和发展的.它是一种新的文化观,超出洋务活动的范围.它以“体用”的方式谋求中西文化的结合,虽有很大局限,但当时的主要意义是为引进西学开辟道路,以求得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更新.“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之间有重要区别,但在维新时期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性;个别人曾利用“中体西用”来抵制维新派,不能因此就把这一观念与维新思想完全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历史地位问题,众说纷纭。有的持洋务派的皇帝之说;有的说是维新派的皇帝,也有的认为是爱国的开明君主。这些论断都有合理的成分。但从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的所作所为看,他是早期维新思想的实践者。 首先,从他颁布的大约二百条诏书中的重要内容来考察。 政治方面,开懋勤殿,裁彻京内外大批衙门、冗员;广开言路,不论士民一律可以上书言事,准许自由设报馆、出版等。前者被持维新派皇帝论者认为是开议院(制度局)的先声,或被持洋务派皇帝论者作为其重要依据。其实开懋勤殿是一种“议院制”,而这种议院制是早期维新思想家们提出来的。郑观应提出学习日本“本其国之成法而参以西法”,“凡事应由上下议院议定,仍奏其君裁  相似文献   

9.
论刘鹗其人     
对刘鹗,争论很大,笔者认为他是位具有浓重的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之:第一,从政治思想方面来证明刘鹗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刘鹗对那时出现的几个政治团体和派别都持反对态度,唯独赞同维新改良派,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与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改良派同样的观点。第二,从刘鹃一生颇有争议的两件大事上来证明他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因借外资筑路开矿和购太仓米赈民两件事,刘鹗被人骂为汉奸。事实证明,他为此二事的动机和目的是爱国的,不免带有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局限。第三,从受太谷学派的影响方面来证明刘鹗是一位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太谷学派的“养民”的观点、“立功、立言、立德”的观点和始终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都对刘鹗有着深刻的影响,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浓重洋务思想的改良主义者,而没有成为其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光绪帝的评价众说纷纭。50年代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提出: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称赞他:全部接受维新派的建议,有高度的变法决心。封建皇帝变成维新元首,是值得尊崇的,变法失败并不损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但大部分人则强调光绪帝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认为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没有同意维新派君主立宪的主张,与维新派是“同床异梦。”1980年以来,史学界有些人认为,以前对光绪帝的评价偏低了,应客观、公正地肯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对时局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手段就是要“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又进而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重要思想;在与顽固势力论争的过程中,又提出“洋学实有窬于华学”的思想,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的洋务事业、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相比。但在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其积极性、进步性,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例1维新思想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救亡运动的关键是维新派A.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把维新思想和救亡图存相结合C.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争取到皇帝的支持【解析】在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起了指导作用。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使得弱小的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承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把维新思想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群众基础也不广泛;得到皇帝的支持是后来1898年“百日维新”时的事情,而维新思潮成为政治运动是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开始的,所以答案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人才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鸦片战争被迫开国到今日主动开放,一百六十余年中,支配中国教育的人才观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根本性变迁。其演进形态大体经历了“中体西用”式洋务人才观、“即中即西”式维新人才观、中西融合的民主主义人才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人才观、“三个面向”人才观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思想界呈现与60年代不同的新局面。西学东渐之深度和广度堪称空前,各种流派新旧混杂,名目繁多,其体系亦非以“洋务”、“顽固”、“早期维新”所能划分清楚。钟夫纬的思想,正反映这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学术界的新变化.一钟夫纬(1840—1900)宗鹤竺,江苏松江人,少从乡塾学。他接受西学校晚,1873年肄业于上海广方言馆,此后一生活动都与洋务有关。1875年入山东机器局,1878年随李丹崖出使德国,期间又“游历欧洲各国,考其政治学术及所以官强之故,与吾国古圣贤之学说田会贯通,益有所会于心”①。1881年病辞退国…  相似文献   

15.
清末大官僚、洋务派的最后首领张之洞重视兴学育才。从政40余年中,他不但是一位忠心为朝廷效劳的官吏,而且还是一位能够坚持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教育家。张之洞之所以重视兴学育人,是因为他在长期的洋务活动中,深感缺乏人才的严重性。他深切体会到:要想在军事上“自强”,在经济上“求富”,办洋务是重要的,但洋务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人才培养。他认为,如果有船而无驾驶之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的重要官僚之一,他的洋务思想自成体系,对晚清王朝的政治决策,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湖北新政,为其洋务思想体系的典型体现,影响较大。本文拟就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爱国性,谈点个人浅见,就教于方家。 一:“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是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核心 当时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扩大的严峻形势,张之洞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维护自身地位和保护黎民出发,提出了“经国以自强为本”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只有“自强”才能抵御外侮,与帝国主义相抗衡。而“自强”的根本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即洋务派们所说的“必先富而后强”。为此他主张:“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湖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建设,一跃而成为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17.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建平 《文教资料》2009,(15):18-19
冯桂芬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站在时代的前列,主张改科举,全面采西学,培养新式人才.这些主张是对传统人才观的重要突破和发展,促进了人才观的近代化,对洋务官员和维新人士的人才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洋务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无论是在洋务思想,还是在外交思想、外交实践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近代史学研究尤其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由于各有侧重不同,评价也出现差异和分歧。偏重于他的主和外交政策及思想的,就会以为郭嵩焘与李鸿章是一丘之貉,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或者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买办外交官”;强调他向西方学习,主张仿行西法的,则会认为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封建士大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甚至达到早期维新思想的高度……。然而,在郭嵩焘的思想脉络里,效法西方、学习西方的洋务思想与他的以理待夷、主和通商的外交思想是紧密联系的。要全面评价郭嵩焘及其思想、揭示其思想的内在矛盾特征,应对他思想中的这两个方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特别是洋务经济思想及其活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解放前一些论者对他评论有褒有贬。解放以来,史学界许多论者鉴于李鸿章戴有“汉奸”、“卖国贼”头衔,而不敢问津。近几年来,虽有《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专论文章问世,但至今仍未见到李鸿章的洋务经济思想专论。而许多论者认为,剖析李鸿章的洋务经济思想及其活动,却是研究洋务运动不可回避或缺少的重要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