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浅论互文与变文山西\史晓川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人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  相似文献   

3.
互文和对偶,就其外部说有相同的表现形式,但从内涵上说是各不相同的,是两种修辞方法,不可混为一谈。互文现在不太常用,多见于古文。古人为文,讲究词工句丽的形式,往往把一句话分两句来说,上下两句互相对应,互相补充,句式整齐,  相似文献   

4.
古人作文,大量使用修辞方法。其中“互文”和“并提”是两种较为常见而又易于混淆的修辞方法。了解并掌握这两种修辞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一互文的特点和用法互文也叫互言、互辞、互见、互  相似文献   

5.
互文与互体是一种修辞手法,古人在诗文创作中经常运用.它的出现是我国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必然,也是文人们文学创作的需要.互文与互体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论的"互文"与汉语修辞的"互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我国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互文”,这与古汉语修辞格的“互文”构成了字面上的巧合。论文认为,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理论含义也大不—样,但两者在语言修辞学、诗学以及思维的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仍存在某些联系和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两句诗出自《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互文修辞的范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董鸥老师《“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是互文吗?》一文,从互文的定义和生活的情理出发,认为这两句为互文的观点并不妥当,而应为“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词序倒置交错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互文、错文、变文都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与修辞和语义都有关系。不了解这些手法,不仅不能很好地欣赏和借鉴古人的写作技巧,而且对正确理解古书也有一定的妨碍。互文、错文、变文三者情况不同,但前人却往往混为一谈,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文章意见也不一致,使初学感到困惑。因此,对这一问题继续加以研究,弄清彼此的区别,掌握各自的特点,很有必要。本篇之作,就是想就探索所及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借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又名“互言”、“互词”、“互相备”等,往往两事并举,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为求文句统一,音韵和谐而分开写。古人云: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概括起来,互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1、短语互文,就是指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1.
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又名“互言”、“互词”、“互相备”等,往往两事并举,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为求文句统一,音韵和谐而分开写。古人云: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概括起来,互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l、短语互文,就是指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如“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朝歌夜弦…  相似文献   

12.
古人常说:"文如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都不是平淡无奇的,而是带有作者鲜明个性特点的。作文的过程就是抒写心灵、展示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古人行文出于用字简炼、避忌重复、音韵和谐、对应工整等修辞的需要,而有互文、变文、圆文、对文、省文、连文等现象,本文作者根据历代训诂学家的说解,对此逐一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文道统一”的“文”与“道”是借助于古人的说法。“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16.
"互文"现象是古汉语中的常见修辞方式。"互文"的特点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使文字简炼而意义完备,字有限而内涵丰富。但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产生误解,应从上下文或相对的两句话来考察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8.
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取法于日本,而日本则是取法于西洋的论述为现代修辞学的形成发展构拟了一个认知的互文空间。论文以词语革命语义历史嬗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空间纵向考察革命语义受单一社会变革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又互义的衍化过程;从中外异域空间横向考察革命语义受20世纪复合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变义的嬗变轨迹,描写其兼容的互文语义和在不同交际领域中的互文覆盖率,完成革命已成为20世纪社会政治关键词的考论,从一侧面印证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史的描写推理。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各年级语文学习中,同学们都会碰到"互文"这一语法现象,但是对"互文"句的判定与翻译,绝大多数同学总是感到头疼。下面我就此说一点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中有两种常见的修辞格——互文与变文。这两种修辞格容易使人混淆,张冠李戴。在郭锡良、田瑞娟等人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变文"未单立,归类在"互文"中。书中写道:"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用同义词互训。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以笔者之见,二者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修辞格,它们有不少的区别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去区分:一、从概念上去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