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记忆对推动沿线地方发展具有现实的需要与广阔的空间。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地方具有通过地方历史、地方媒体、地方认同三个层面来建构文化记忆的可能。其中,地方历史可分为基于历时性的记忆衔接、基于共时性的记忆选择、基于物理性的记忆场所三个维度,地方媒体包括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地方自媒体和其他媒介形式等三种类型,地方认同的效果考察主要关注文化记忆的媒介内容感知以及媒介内容的差异化呈现。此外,记忆建构的行政因素作为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毫无疑问会进入地方的文化记忆建构当中。  相似文献   

2.
周俊强 《新闻世界》2013,(9):292-293
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渠道形成各式各样的媒介文化形态,社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在媒介文化中得到相应体现。纵观当今媒介文化,精英文化伴随文化领域“重心下移”趋势,走向“失落”,大众文化凸显其绝对优势,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因此,提高媒介素养、规避大众文化负面效应、协调三种文化的构成比例,已成为当今媒介文化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5.
陈敏菁 《新闻世界》2014,(7):298-299
尼克·库尔德里的新著《媒介·社会·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体实践》对当今数字媒介背景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该书通过分析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学术理论,深刻解析了"数字化民主"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丰富了"媒介力量"的学术理论。本文从数字媒体和社会理论、网络社会与政治、媒介文化以及媒介道德等方面予以重点解读。  相似文献   

6.
“媒介排斥”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可见的现象,它己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区隔。本文从分析“媒介排斥”的概念入手,研究媒介排斥现象的“信息三角模式”,分析了政府、媒介和受众之间的6种不同的动态博弈模式,旨在探索和谐状态下的信息三角关系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7.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8.
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渠道形成各式各样的媒介文化形态,社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在媒介文化中得到相应体现。纵观当今媒介文化,精英文化伴随文化领域"重心下移"趋势,走向"失落",大众文化凸显其绝对优势,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因此,提高媒介素养、规避大众文化负面效应、协调三种文化的构成比例,已成为当今媒介文化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介融合与信息互渗的时代,网络不仅成为媒体融合的中介,而且正成为一个数字化互动的复合媒体。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网络与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共同构成了今天的新型媒体。在这一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不仅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网络社会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媒介文化,从字面的意思理解由三个要素构成:媒介、文化、媒介产品.其中,“产品”要素成为当下媒介文化的核心,媒介产品是用来销售赚钱的.通过议程设置,媒介文化建构了我们生活的“拟态环境”. 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区别的,但大众文化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大众媒介承载方式,异化了大众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6):49-53
在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中,媒介总是参与其中并成为建构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关键因素。当前媒介理论的发展为建构共同体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将共同体视为基于不同物质属性媒介的连接之物,媒介的物质属性与共同体形态的关系成为考察的对象。共同体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中,逐渐向全球一体、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超越想象层面,形成现实连接。超国家、超民族、超文化是构建人类统一共同体理论必须考虑的前提与特征。因此,基于元媒介则可能建构出一种全球经验的共同体理论:全球一体的元媒介连接、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即一体多元的新的全人类共同体理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息传播环境日益开放,大众传播的媒介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标志。“媒介作为一种文化的技术逻辑和力量,无情地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大众传媒不仅给我们建构了信息化的道德环境,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德育资源,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德育资源,让大众传媒发挥德育优势,成为很多学者目前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与文化符号这二者紧密相连,在城市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重要的渠道。为了科学调查民众眼中的北京文化标志,以及大众媒介对文化符号的建构作用,本次研究运用量化方法,采用李克量表测量91个文化符号对北京文化的代表程度,同时考察传统媒介以及网络媒介对不同类型文化符号的建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文化符号前十位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北京文化符号,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在其列。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北京文化符号中可归为京味文化符号、社会文化符号、政治文化符号、皇家文化符号等七大类型。数据还显示不同媒介对于七类文化符号的认知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化本质上是符号的系统,传播符号的媒介对建立在它之上的文化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塑造作用。故本文提出可继续巩固不同媒介对北京文化符号现有建构中的长板建设,同时补充短板不足;以七大板块为基础,推动北京文化符号坐标体系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本框架,选取大众媒介对周立波海派清口火爆申城现象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媒介是如何塑造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本研究发现,海派清口通过媒体表达与传统滑稽相声进行自我划分,强调并突出上海文化的独特性。在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建立起文化自豪感和对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媒介通过对城市文化的关注唤醒受众获得注意力;城市借助媒介将本土文化的符号化得以稳固并扩散。  相似文献   

15.
刘丹凌 《今传媒》2016,(10):31-31
主持人语:媒介批评主要指的是基于人的传播活动对媒介现象进行的价值评判和反思性活动。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多元化、传播的多渠道、传媒的市场化等引起了网络的娱乐泛化,甚至是娱乐过度化,这种现象正在消解新闻传播中的文化深层意义。在这样的媒介时代是需要批评的,我们要立足媒介批评的理论来看传媒的角色以及传媒现象,这样才能促进媒介文化的进一步积累。本期栏目作者梅珊珊以里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竞技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问题,并对竞技体育传播提出合理化建议;覃秋媛以武汉高校学生为访谈对象分析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旨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姜成坤则分析党报在媒体融合中的批判与解构问题,以促使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映射出各自领域的问题。本期“媒介批评“栏目从国际、国内以及理论、现实的维度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各种现象进行研判和分析,以加深大众对当今媒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运用,也促使媒体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网红现象作为移动互联网文化的显要表征,得到学界从经济、技术、社会等视角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红的感官气质和社会形象无不具有视听媒介的建构色彩,当前鲜少研究从视听文化衍进的视角考察网红兴起的媒介归因。本文援引麦克卢汉的"后视镜"观念作为思考方向,考察名人建构方式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延续与深化,剖析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文化动因,思考视听融媒时代媒体名人的本质特点。研究认为,从电视名人到网络红人,建构片面化的真实性和差异化的普通感是视听媒介上名人演化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带来"媒介人格"的全面兴起,它以生动的表象包裹资本的意志与失真的现实,是理解和批判新媒体文化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7.
方箫 《新闻传播》2007,(7):51-52
主持人,是电子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们运用形象、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其他辅助形式为媒介宣传服务,成为媒介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人依托媒体节目影响的扩大进而上升为该媒体的文化品牌(甚而在这些人当中,出现了少数以“主持人”为职业的个人,他们拥有改变媒体文化和媒体某方面价值观的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该媒体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要谈论的,就是由这些主持人所构成的当代中国“主持人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各类现代媒介构成足以渗透和影响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媒介环境”的今天,媒介素养不仅成为广大普通受众了解大众  相似文献   

19.
王旭  王松 《东南传播》2011,(8):144-146
在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也大幅度扩展,全球文化资源得以重组和整合。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地渗透到文化和社会的深层结构中,从而使得媒介文化呈现一种新的特质。本文在研究新浪微博“风云榜”的名人微博、草根达人微博排名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榜单背后的深层含义。解析新媒体的宠儿“微博”,是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介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2,(4)
媒介研究对新媒介及技术发展早期阶段的关注,导致媒介在生命周期其他阶段与社会文化的复杂互动被忽略。文章运用实物分析及参与观察法,探讨传真机这一类型的旧技术,何以作为有效的交流体裁嵌入新的媒介结构:再中介化中的去中介化机制,使其承载了“先进技术”的想象,体现了媒介透明性的文化理想和“在场”的深层渴望。再制度化过程中,直感性较低的“旧媒介”成为一种弹性沟通机制,维系并建构了科层制的组织空间与社会关系。媒介的潜力取决于人们如何协调表达、参与结构和身份建构,其“新”与“旧”作为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在与其他媒介以及与人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地被协商。再中介化不仅是媒介之间互动的技术过程,还包含宏观的社会物质文化网络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