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按照“感知-理解-应用”的认知学习过程,力求把“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思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2.
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形成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学中,教师要隶持“高观点”,基于“大视野”,运用“关系思维”,展开“结构化教学”.立足于不同视角、原初关联、相关特性,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整体感知、探究、感悟,进而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相似文献   

3.
成少华 《宁夏教育》2008,(10):80-80
真实性。我们看待一节公开课,评价的起点是真实性,特别是看学生对文本感知的真实思维过程,看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的曲折性、领悟过程的自然性,看所讨论的问题的互补性与争鸣性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实际,看教师教学设计的框架内有没有学生课堂生成的意外情景,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是否拥有足够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培养识字兴趣 ,激发识字愿望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汉字与一般拼音文字的最大不同 ,也是它的魅力之所在。教材的编排也有意识地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点 ,不仅使学生领悟了汉字的构字规律 ,还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 ,从而对汉字产生喜爱之情。1 象形字教学 ,感受汉字之源。第一册教材第2课《口耳目》安排了一组象形字的教学 ,其中有“口、耳、目”、“羊、马、兔”、“日、月、火”、“木、禾、竹”12个象形字。教学中 ,我运用生动的识字课件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汉字的演变规律。形象而逼真的图→简洁而形似…  相似文献   

5.
“音乐感觉”简称乐感,是演奏者对音乐的感知及与之产生的共鸣.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训练学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乐感”.以提高演奏的准确与完美.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感的基本特征,提出钢琴教学中乐感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对同类感知及其意义持久、积极的体验,具有生活性、情境性、体验性、文化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教学幸福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生活中同类感知及其意义持久、积极的体验。”它要求教师和学生立足教学生活,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积累教学生活中的感知和意义体验,注重教学的全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把教学幸福和追求教学幸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的教学文化,让学生的幸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成长。  相似文献   

7.
神话以口头讲述的方式代代相传,教师在教学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原神话最初的“讲述”样态,引导学生在言语感知中建构神话学习的场域,在言语思维的碰撞中丰满神话神奇的细节,在言语实践中讲述神话动人的情节。  相似文献   

8.
文言作品的言语形式增大了学生阅读与理解的难度。而引领学生与文言作品进行深层对话,生成自我的理解与感悟,又是文言文教学应有之义。《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经典的托物言志散文,如何让学生由作者所言的“莲”之象体会其所表达的“君子之志”,实现由“言”到“意”的转换,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品言归义,感知莲象;串联花象,由象悟意;融入情境,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双向活动。教师之“教”离不开学生,学生之“学习”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发挥“主体”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教学”之成败,取决于教师与学生这双方面的诸多因素。那么,在众多的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0.
巩少华 《课外阅读》2011,(11):315-315
“顿悟”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顿悟”不仅利于进一步体现汉语本身具有的感悟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悟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完善。“顿悟”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定要为学生顿悟的激发与生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 《中国成人教育》2006,(10):157-157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母语不是汉语的人进行汉语教学,或者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情景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词汇、句型语言表达,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为生动的活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捷,更透彻。采用“情境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进行。一、感知阶段——展现实物与场景人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包涵着感官知觉和直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相似文献   

12.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数学现实”——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体。由此不难得出,教师和学生肯定拥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教师的重要任务应该是了解、确定各类学生的“数学现实”并努力使之尽可能地丰富、扩展。而数学教学中常有如下现象:教师依据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习题的解答进行设想并据此教学。这里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与对班级学生实际的理解进行的对习题的解答应看作是教师的“专业数学现实”。这种“专业数学现实”,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学识、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而更具有“专制性”——它常常完完全全地左右学生的思维,控制学生的行为。殊不知,学生的“数学现实”的程度和范围可能不如教师,也可能在某个方面超越教师!  相似文献   

13.
点拨教学意在点明学生智慧之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旨在指点迷津,拨开疑云,使学生疑窦顿开。适时、适宜的点拨将会收到“一石冲开水中天”的功效。适时,就是指教师要把握点拨的有利时机:适宜,就是指教师要选择点拨的有效方法。教师拥有这样的点拨智慧,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使教学环境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展了教育与受教育的外延,泛化了特定的“学生”、“教师”的概念,赋予了“教师”在传统意义之上更为前瞻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将发生变化,教师将以指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学习者的新角色参与到教学中。网络给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也对教师角色的转型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教学智慧是教师施教的根本凭借,它像神奇的圣光,能点燃学生的灵感和创造的火花,而让教学收到神奇之功。下面谈语教师的几种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政治科课堂教学由原来“师授生受”、“师讲生听”、“师考生背”模式到让学生共同参与,是政治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的结果。但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向政治教师提出新的挑战,需要政治教师积极探讨教学互动模式。笔者认为,仅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难以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成为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参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美”的心态在生活世界中感知、欣赏、创作“美”,这是值得教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有效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应然追求,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下足工夫。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若能扎扎实实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多“磨”一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多收获一些,课堂教学也会更有效一些。因此,教师应当研磨文本,深钻文本之“髓”;明晰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目标之“脉”;钻研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之“络”。  相似文献   

19.
《华章》2007,(Z1)
在种植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遇到此类情况:学生对某一问题“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此时教师能给予巧妙的点拨,学生马上就会产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不但能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且会留下深刻印象。点拨确有“四两拨千斤”之神奇功效,那么种植专业教学中常用的点拨方法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20.
沈燕玲 《福建教育》2005,(8A):19-20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作文题“一件神奇的乐器”既符合课标的学段要求,也很好地联系了该单元“音乐”的教学主题。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想像中的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一件神奇的乐器”从特定的视角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如何引导学生在既定的范围(乐器)内,写出乐器的神奇之处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想像该乐器的功能之神奇上可能会有精彩的表现。然而一件乐器的与众不同并不仅仅是其功能的独特,还包括外观(形状、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