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人之于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缺少情感,有口无心……尤其是小学高段的学生这种现象尤其严重。笔者多年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在朗读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正>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教育任务的重要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适当教学手段。我认为朗读教学要具备有效性,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渎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  相似文献   

4.
朗读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在这样的活动中,师生可以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弄清楚朗读教学的概念和本质,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一些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从而实现朗读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黄克炎 《考试周刊》2011,(24):60-61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似文献   

7.
梁正仙 《考试周刊》2012,(56):27-28
于漪老师曾在著作中谈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要使语文阅读教学顺利进行,朗读是必要且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好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韵,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对学生积淀语感、提升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小学低年级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尤其要大力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让“读”来占鳌头,让“读”更具匠心。  相似文献   

10.
加强朗读训练 提高朗读水平无为官镇中学方克晶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一可见,朗读训练一出之于口,人之于心一不仅有利于语言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想象、联想能力的提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所谓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文章的思想脉络、作者的情感意趣、语言的节奏韵律等都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军事观察员的感人事迹,饱含着一个中国孩子对父亲的缅怀和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创设情景、品味语言、感情朗读,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实现与文本对话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言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可以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其语言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语言教学,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本文是从“抓住重点词句,增强学生语言感受;引导启发联想,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把握感情朗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强调口诵心惟,发展学生感性思维”这四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与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能力来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5.
孙巧云 《教育》2011,(6):50-51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感培养,语感培养离不开朗读教学,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切不可小视。朗读可以让学生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好习惯,从而达到"出口成章"和"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英语是有声的语言艺术。朗读是学好英语的必经之途,朗读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表现为有声的情感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经常、最直观,又最活跃的操练形式。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教...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活动。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重要而常用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相似文献   

20.
我坚信"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抓好"小",积累"小",才能赢得"大",抓稳"大"。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语文水平,也是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