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是告诉我们,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文字锤炼还是章法结构都堪称学生写作的典范。有效组织阅读教学,巧借随文练笔,扎实训练学生写作,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是告诉我们,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文字锤炼还是章法结构都堪称学生写作的典范。有效组织阅读教学,巧借随文练笔,扎实训练学生写作,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本中的典范之作,是经过专家学者的再润饰和千百万师生的反复椎敲而确定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字锤炼、文章章法都堪为学生写作的典范。有效组织阅读教学,巧借随文练笔,扎实训练学生写作,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各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和写作必须紧密结合起来。读写能力是学生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中有写"中的"写"不是目的,而是辅助迁移;"写中有读"中的"读"也不是最终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也形象的揭示了的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应该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读写联姻,互惠共赢。  相似文献   

5.
语文科目中的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阅读好像蜜蜂采花,写作好像蜜蜂酿蜜,在输入与输出间,学生就会形成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读带写,读写互动,让阅读和写作并蒂花开。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展开探讨,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杨奕 《内蒙古教育》2012,(14):55-56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在"读"与"写"的相互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阔视野,加厚加宽学生的人文底蕴,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特别是读与写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一定良好基础。教材上的课文多是典范之作,不乏名家名篇,它们更适合于该年龄段学生。所以,作文的起步教学一定得依托课文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阅读的写作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量的有效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表达习惯,丰富的经典积累可以为写作积淀文化营养。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广泛存在的"光读不练"或者"解析多于实践"的现象也必将导致学生出现"胸中藏千篇,下笔无美言"的枯涩文笔。因而,用"艺术的典范激发艺术的创造"是当今语文课堂上日常写作教学最迫切的一种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9.
王华 《考试周刊》2014,(79):58-58
<正>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说:"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二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阅读是吸收,是作文的基础,好像蜜蜂采花;写作是倾吐,好像蜜蜂酿蜜。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表达,反过来,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吸收理解能力的提高。所以,训练学生的读写结合,应该依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一、课前读写结合课前读写结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捕捉对文本的第一感觉,可以有以  相似文献   

12.
"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所以,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是最有助于作文能力提高的。那么,反思自己日常的作文和阅读教学,常常存在阅读课归阅读课,作文课归作文课,  相似文献   

14.
陈颖娣 《考试周刊》2011,(20):17-18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文字合乎规范,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长期以来,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使文本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鞠新辉 《考试周刊》2013,(20):54-54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阅读的材料非常稀缺,主要以教材为载体,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因此,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是阅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现代信息论认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妄谈输出。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无果之花。只有广博地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可能打开写作思路,从而铸就华美篇章。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不知道阅读哪些读物,如何阅读  相似文献   

17.
孔凡 《辽宁教育》2018,(3):40-40
我校37位班主任都肩负着红小"创建书香校园"的使命,同时也担任着班级学生阅读的系列工作。我们憧憬着"阅读改变人生"的美好未来,带领着学生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在阅读的幸福大道上,我们坚信阅读促进写作,写作点亮人生。教育家顾明远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坚持阅读同样也需要兴趣的支撑。创建班刊对学生的语文读写是有益处的,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还促使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写作教学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作时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没有阅读时的吸收和积蓄,就谈不上作文时的表达倾吐。有人把作文比做人的一条腿,那另一条腿,就是阅读。只有两条腿协调配合,人才能不断前行。这说明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良好的阅读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因此,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基础上,以教材文本为媒介,让"习作"搭上"阅读"这一快车,让学生充分享受快乐的阅读习作之旅。  相似文献   

19.
大文豪鲁迅说过:“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可见,多读、多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如今,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量化了各学段的阅读量,学生的书是读多了,可为什么作文还是鲜活不起来,丰富不起来呢?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蜜,作文好像蜜蜂酿蜜。所以,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树立“阅读为作文服务”的观念,从而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